渴望進步的你必看自律路上的攔路虎背後心理學原因大揭秘
你的目標是練出馬甲線,你一直在堅持鍛鍊,半個月的一天,你因跟男朋友吵架心情不好、情緒低落,看着冰箱裏的蛋糕巧克力,你伸出了手。你的計劃是學英語,你每天都在背單詞、練口語,第20天的時候,你因為公司人際關係十分鬱悶,你放棄了英語,選擇了遊戲。
情緒低落會使人更容易屈服,計劃在你情緒低落時會更容易放棄。
比如令人恐懼的吸煙警示會讓吸煙者更想吸煙;經濟危機會讓人更想購物。
為什麼情緒低落會勾起我們的慾望?
因為這是大腦救援任務的一部分,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大腦會想盡辦法讓你開心快樂起來,它就會將你的注意力吸引到它認為能帶給你快樂的事情上來。
所以情緒低落會讓人覺得巧克力蛋糕更誘人。
但是這時候的大腦通常是不理智的,它促使你做的事情並不一定能帶給你真正的快樂。
比如狂吃甜品、瘋狂遊戲、沉溺無腦的娛樂節目,在做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輕鬆,但是事後迎來的通常是更強烈的低落情緒。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y-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這些物質會讓大腦不再對壓力產生反應,減少身體裏的壓力荷爾蒙,產生有治癒效果的放鬆反應。
如果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就是忍不住放縱了一次怎麼辦呢?不怕,明天繼續堅持就好。
《自控力》一書中指出,這種時候最怕的就是“那又如何”效應。這種效應描述了人們從放縱、後悔到更嚴重的放縱的惡性循環。
比如你正在節食減肥,但是今天你沒忍住吃了一塊巧克力蛋糕,你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自責中,這種懊惱的情緒讓你有了“破罐破摔”的心態,想着反正我今天已經違反計劃了,那我就把整盒蛋糕吃了又如何?於是你開始大快朵頤。
任何的挫折都可能會導致這種惡性循環。
作者指出,導致更多墮落行為的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後產生的懊惱、沮喪、後悔、失望,是這些情緒讓你放棄自律,繼續墮落。
在《自控力》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丹尼斯的工作壓力很大,以前她有練瑜伽的習慣,可是後來工作越來越忙,她總想用喝酒的方法來緩解壓力,但是喝完之後,她並不覺得更輕鬆愉快了。
雖然她也曾經想過去練習瑜伽,但是卻總是會因為感到麻煩而放棄。直到有一天,她去上了一次瑜伽課,課後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她感覺棒極了,她很難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不來上課。
為了防止她忘記這種感覺,她將當時的感覺用語音備忘錄的方式記錄在手機裏,等到她下次懈怠的時候,她就拿出來聽一聽,提醒自己做完瑜伽後的美妙感覺。
調查發現,最有效的減壓方法包括:
鍛鍊、祈禱、閲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冥想、瑜伽,以及各種有創意的愛好。
儘管有些時候這些事情在我們低落的時候,激不起我們的興趣,但是當我們真正去做了,完成後身心愉悦的感覺會讓我們慶幸自己的選擇。
如果我們就是一時意志脆弱,陷入了“那又如何”效應,進而放縱了自己該怎麼辦?
不怕,用自我諒解來打破它。
簡單來説,就是原諒自己,不要讓自己感覺到罪惡感。
我們何不對自己更包容一些?在壓力和挫折面前,如果我們能對自己更好一點,就能讓我們從強烈的自我譴責情緒中走出來,可以避免自己繼續失控。
既然這塊蛋糕我已經吃了,那就吃了吧,下面我不能繼續吃了;上午沒有堅持學習,但是上午已經過完了,那下午我必須得馬上學習。
每個人都會遇到意志力挑戰,每個人都有失控的時候,這是人性的組成部分。
挫折並不意味着你這個人有問題,我們要放棄完美主義。
一定會有人擔心,如此輕易就能原諒自己,那豈不是讓自我放縱變得簡單?
曾經我也有這方面的煩惱,我做一件事情,就希望它完美無缺。
比如,我堅持每天運動,如果哪一天我沒能堅持,不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內心都會產生強烈的自責懊惱情緒,我會覺得計劃不完美了,我不知道該不該繼續下去。
通常不運動的那天也會伴隨着猛吃,想着“既然已經這樣了,那就這樣吧。”
不過現在的我徹底摒棄了這種想法,現在我在堅持文章日更,雖然一天不落依然是我的目標,我潛意識裏還是有完美傾向。
但是當哪一天我實在是因為某些原因,而沒能堅持的時候,我也會原諒自己,不會讓自己沉浸在自責裏一蹶不振。
第二天,我會繼續堅持,因為這是要堅持一年甚至是很多年的事情,偶爾一天斷檔,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我的目標。當然我也不會縱容自己可以隨意打亂計劃,因為我的內心對目標明確且堅定。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真的能從心裏接受違反計劃產生的挫敗感,並原諒自己,你的內心對你的目標又足夠堅定,你是不會繼續放縱的。
結語
文章的最後送你一句話“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更可能成功”。
未來會有很多失控的時候,我們接受這個不完美的悲觀現實;同時,我們要樂觀地繼續自己的計劃,不受現實的影響,做到這些我們才能從容應對生活裏的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