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深一度 多膚色“創可貼”,並不是西方反種族歧視抗議想要的結果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綜合

多膚色“創可貼”,並不是西方

反種族歧視抗議想要的結果

邦迪推出多膚色創可貼,其實與HBO決定暫時下架影片《亂世佳人》類似,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當前非裔和少數族裔的處境。

改變警察的執法方式應該是抗議所能實現的最現實的目標。

但改變種族歧視並不容易。因為西方國家的政治精英們並不把實現各階層的公平平等視為第一要務。

(新華社發)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始於美國的反種族歧視抗議席捲西方多國,抗議的規模和涉及面之廣超出很多人的預料。

但是在上週,有兩件事或許預示着這場抗議即將發生轉折。

1.從反警察到反雕像

其中一件,英國的拆毀雕像運動遇到了對手。

6月13日,在英國倫敦議會廣場,前首相丘吉爾的雕像雖然被圍了起來,但還是被抗議者塗上了種族主義者的標語。

這引發了另一羣人的不滿,他們聲稱要保護丘吉爾雕像,於是雙方大打出手,連警察也跟着遭了殃。

(澎湃新聞)

另一件是,美國創可貼品牌邦迪6月11日宣佈,將推出深棕色、棕色、淺棕色等多種顏色的創可貼,以更好地包容“膚色多樣性”。

這兩件事有什麼關聯嗎?我們暫且賣個關子,先來回顧一下這波抗議的發展路徑。

凡是抗議總要有抗議對象,從5月底至今,這場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運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反警察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這個階段容易理解,所以我們重點關注後兩個階段。

第二階段

美國抗議者的矛頭對準了與19世紀內戰有關的邦聯遺產。

南方邦聯總統戴維斯的雕像、邦聯將軍羅伯特·李的雕像以及眾多邦聯紀念碑和雕像都被破壞或推倒。

(澎湃新聞)

在英國,位於布里斯托爾的愛德華·科爾斯頓的雕像被扔進水中,科爾斯頓曾從事奴隸貿易。

(澎湃新聞 )

在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也被毀壞,他被認為與19世紀比利時在剛果的奴隸政策有關。

(澎湃新聞)

第三階段

抗議者的抗議對象成了哥倫布、丘吉爾等歷史人物。

(澎湃新聞)

相比於第二階段涉及奴隸貿易的人物,對這些人物的評價顯然更為複雜,這才出現文章開頭提到的倫敦大亂鬥事件。

2.為什麼會抗議哥倫布丘吉爾

按理説,哥倫布丘吉爾這些人,與“黑人的命也是命”本沒有什麼直接聯繫,那是什麼原因讓抗議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方面來回答。

底層貧困

新冠疫情造成的底層貧困,是支撐抗議的經濟基礎。

我們知道,類似非裔美國人被警察致死的例子並不少見,這次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反響,主要原因在於包括多數非裔美國人在內的底層民眾受疫情打擊最大。

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底層的不滿於是藉助抗議爆發出來。加上一些極端分子的推波助瀾,抗議目標勢必會呈現多元化。

政治分裂

美國政壇的分裂造成客觀上的“無政府狀態”,為抗議擴散提供了政治環境。

(澎湃新聞)

抗議爆發以來,以總統為首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之間矛盾叢生。

(澎湃新聞)

雙方都在利用抗議為各自黨派謀利益,而不是着手解決抗議暴露出的問題。

社會分裂

社會和價值觀分裂為抗議提供了土壤。

最近幾年,無論是美國、英國還是歐洲大陸,都無力彌補社會裂痕。

所謂的的“美國優先”不過是取悦了共和黨的鐵桿選民,經歷“脱歐”之痛的英國社會還在苦苦尋求共識。

跨大西洋關係疏離,以及極右翼黨派的崛起,令西方的價值觀遭遇嚴峻挑戰。

在此情況下,針對丘吉爾和哥倫布出現質疑,也就不足為怪了。

3.抗議會有什麼結果

現在再來看,本文開頭提到的兩件事,實際上代表了抗議在微觀和宏觀層面的表現。如果抗議最終只落在這兩個層面,恐怕只會是無疾而終。

正如之前所説的,類似丘吉爾哥倫布這些人,實際上都是以往歷史的一部分。

清除有關這些人的記憶,無異於是在清算美國和英國的歷史。

(澎湃新聞)

這個目標過於宏大,追究起來只會進一步加劇分裂,也就不可能實現。

特朗普、約翰遜、馬克龍等人,都對毀壞雕像表達了反對態度。

而邦迪推出多色創可貼一事,其實與美國HBO決定暫時下架影片《亂世佳人》類似。

其最終目的,不過是借支持抗議之名為自己爭關注、求利益。

因為即使創可貼有很多顏色、《亂世佳人》電影被毀掉,於當前非裔和少數族裔的處境又有多大改善呢?

所以,抗議最終要產生效果,還是要回到其本來的訴求,那就是反對警察暴力執法和種族歧視。

改變警察的執法方式應該是抗議所能實現的最現實的目標。

目前,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已經在謀求減少暴力執法,很多地方都禁止了“鎖頸”這一動作。

但改變種族歧視並不容易

上面已經提到,當前西方國家在實現社會整合方面是有困難的,政治精英們並不把實現各階層的公平平等視為要務。

不過,社會觀念和價值觀的改變總是需要過程的,如此大規模的抗議,肯定會引起更多人反思乃至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説,弗洛伊德不會白死,抗議也不會是白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