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模式從1.0向2.0轉型 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可畫像,可變現:誠信2.0撞擊中國社會
編者按:時常聽人感嘆,當今社會,誠信不彰。這只是社會現實的一方面,即誠信1.0體系逐漸瓦解;事實上,還有另一方面,即誠信2.0體系正在快速構建。
所謂誠信1.0,是指傳統的以道德號召、輿論譴責為主維繫社會誠信的模式。誠信2.0與此有根本不同:道德號召、輿論譴責雖然仍在發揮作用,但已不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誠信更多依靠一套更規範、更嚴密的制度體系――社會誠信體系來保障。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誠信模式處於從1.0向2.0的快速轉型中。這一轉型將怎樣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本期專題與您一起探討。
城市管理者在杭州體驗信用解鎖騎行共享單車 黃宗治攝
守好你的誠信,它很值錢!
――無信不立:誠信2.0撞擊中國社會(之一)
半月談記者 孫清清 陳毓珊 周科
落户不看學歷看誠信、免押金租物住宿、純信用免抵押貸款……曾經看不見、摸不着的誠信,正逐步“變現”,成為“有形資產”。
“老賴”賴不掉
“是登封市法院嗎?我是被你們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李某某。我馬上還錢,你們趕快把我的手機彩鈴取消吧,太丟人了!”當了多年“老賴”的李某某主動給河南省登封市法院打電話,表示願意履約。
李某某口中的彩鈴,是登封市法院專門為“老賴”定製的“老賴彩鈴”。撥通電話,數聲警笛後,便是“你撥打的機主已被登封市人民法院發佈為失信被執行人,請督促其儘快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當親朋好友、生意夥伴給“老賴”撥打手機時,聽到這樣的彩鈴會作何感想?
“老賴彩鈴”是河南法院破解“執行難”系列“組合拳”之一。“老賴”不僅被禁止乘坐飛機高鐵、購買不動產、旅遊度假等消費,還在公務員招錄、入黨、政府採購、招投標等方面受到限制。
“壓縮老賴生存空間,讓其無處躲藏”,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江西建立“法媒銀”平台,在全國首創法院、新聞媒體、銀行金融機構聯合懲戒“老賴”模式。該省各基層法院會在第一時間將“老賴”信息上傳到“法媒銀”平台。
在“法媒銀”首頁,近兩萬條“老賴”信息不斷滾動播出,精確到姓名、照片、住址和身份證號。“法媒銀”平台與最高法失信懲戒系統、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對接,實時向執行聯動單位推送“老賴”信息,在融資授信、行業准入等多方面加以限制,最大限度壓縮“老賴”生存空間。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共有681萬人次通過“法媒銀”平台查詢失信名單。在曝光的3.4萬名典型“老賴”中,有6324人履行了義務,標的額達5.06億元。
誠信正在“變現”
今年7月,深圳正式實施《深圳市積分入户辦法(試行)》,放開落户的學歷限制,以居住、就業和誠實守信為指標進行積分。不少人感嘆,落户深圳不看學歷看誠信,誠信正在“變現”。
事實上,不僅僅是落户,當“老賴”日子越來越難過時,守信者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變現”鼓勵。
8月6日,在鄭州上大學的趙丹像往常一樣騎着一輛ofo共享單車逛街購物。一天下來,除了購物看電影,累了就在購物中心按摩椅上按摩15分鐘,吃飯用大眾點評搜美食,她一天的消費都用手機支付寶“螞蟻花唄”付款。
“支付寶根據信用記錄確定個人芝麻信用分數,我的芝麻信用分是708,信用等級是極好,能享受2500元的螞蟻花唄額度,可以先消費後還款。”趙丹説。
在上海、杭州、廣州等地,芝麻信用與ofo共享單車公司合作,芝麻信用分在650及以上的用户,可享受免押金騎行服務。不僅是共享單車,如今酒店住宿、租車租物等領域都已推出憑信用減免押金服務。有良好的信用記錄,住酒店可免交押金,並用信用額度付款,基本是直接拎包入住、離店交鑰匙走人。其間沒現金往來,全憑信用,方便快捷。
在江西省新餘市,幹部選拔任用,首先要過“誠信關”。新餘市建立了機關事業單位和公職人員信用檔案,將誠信記錄作為幹部考核、聘任和獎懲的重要依據。
截至目前,新餘市共收錄708家機關事業單位、27953名公職人員相關信息,累計收集機關事業單位和公職人員在履職、獎勵處分、違反各項規定等方面的數據7萬餘條,另有交警系統對接相關數據300餘萬條。今年以來,新餘已為各部門幹部提拔重用、評先評優、推薦學科帶頭人等工作,提供了300餘名幹部的信用等級報告。
“信用經濟”爆發
信用騎車、信用住店、信用醫療……“無現金社會”的背後,不僅是人們支付方式的改變,更是每一筆支付累積的信用。誠信體系的建立正推動社會綜合治理的發展,也在點燃“信用經濟”爆發式增長的引擎。
如今,誠信不僅是個人財富,也是企業資產,而且是實實在在的資產。我國多地正嘗試以企業納税誠信為重要參考,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實現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在深圳,創業創新金融服務平台依託企業信用信息,將企業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政府部門對接,減少信息不對稱,將企業誠信資產“變現”,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
一些互聯網公司更是憑藉大數據優勢,綜合運用貿易、徵信、社交、工商、税務等數據,開展企業信用評價,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80後青年景毅是河南商水縣一家小型紡織廠的老闆。今年3月,主做外貿出口的景毅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開設網店。憑藉良好的信用記錄,他從平台的銀牌客户升級為金牌客户,可享受100多萬元的無抵押、免擔保、純信用貸款服務。
除貸款授信外,景毅還享受阿里巴巴一達通的快速退税服務,往常3個月才能完成的出口退税,由平台墊資3天內就能先行支付給他,最終退税款直接由平台代扣。
“信用等級提升了,才能獲得更高的融資額度。”景毅説,目前他最大的任務就是好好經營自己的網店,努力提升信用等級。
誠信轉型,社會大考
――無信不立:誠信2.0撞擊中國社會(之二)
半月談記者 周科 陳毓珊 陳曉波
不可否認,傳統的誠信體系正在失靈:小到考試舞弊、乘車逃票,大到惡意欠薪、電信詐騙,這些失信違法事件年年喊打卻屢禁不止。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是金錢至上,唯利是圖?是也不是。本質上,誠信建設需要轉型,這是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必然,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場大考。
傳統模式失靈
在地鐵的出站口,經常能見到有乘客雙手撐在閘口兩旁一躍而過,還有乘客緊跟他人身後衝過閘口。他們當中有穿着時尚的小夥,有花枝招展的年輕女性,也有年過半百的大媽。過閘後,他們大多滿臉堆笑,絲毫不顧他人不屑的眼神和譴責。
同樣是逃票行為,在普通火車或高鐵上也屢見不鮮。南昌鐵路局一名工作10餘年的乘務員説,她經常在車上碰到不買票乘車的旅客,為了逃票在整列火車裏竄來竄去,甚至有旅客看見檢票員來了就躲進衞生間,直至火車到站。
坐車逃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讓人窺見社會誠信的大問題:考試作弊,學歷造假,論文抄襲;惡意欠債,有錢不還;食品以次充好,甚至添加有毒有害物質;傳銷屢禁不止,不少人把黑手伸向自己的親友;偽造檔案謀取升遷,有人除了性別,其他信息全是假的……
人們對此早已深惡痛絕。然而,傳統的以道德號召、輿論譴責為主維繫誠信的模式正在失靈。“這樣做,我在村裏還怎麼待下去?”“鄰居要知道了,我還有什麼臉見人?”對許多人來説,類似的顧慮越來越少。因為如果誰也不認識,單純的輿論譴責,殺傷力是微乎其微的。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説,隨着社會進入轉型期,人們交往半徑擴大,流動性增強,傳統的熟人社會已被陌生人社會所取代,許多人甚至連鄰居是誰都不知道,只要沒有觸犯法律,失信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毫無疑問,現代社會需要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維繫誠信的體系。
新經濟的呼喚
在美國、瑞士等地交流訪學時,小宋印象最深的是國外完善的法治環境和社會信用體系。等到自己回國創業後,小宋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一個信用體系完善的社會里,可以給人以更高的可預期性,交易風險隨之降低,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在溝通和協調上。
小宋説,創業後經常會遇到尾款拖欠的問題。一年前,一位剛打交道不久的客户信誓旦旦地説要償還十幾萬尾款,結果至今未還。“這種情況太常見了,更有耍賴不還的。”小宋説,“一個欠款鏈條斷了,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上下游企業陷入停滯。”
新經濟更需要誠信護航。比如共享單車,自投放以來時常遭遇“不測”。有的被塗去二維碼,有的被搬回家中據為己有。就在不久前,江西南昌市西湖區人民法院依法審結了一起盜竊共享單車的案件。這樣的案件如果頻繁發生,共享單車的前景必然會蒙上陰影。
如今互聯網經濟中,不少類似的新業態都面臨着誠信的考驗。
互聯網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平台經濟。通過網絡平台,它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企業連接起來,打破時空界限,減少中間環節,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但是,信任的風險也隨之而來:一個陌生人,我該不該把住房短期共享給他?網上招聘信息,我要怎樣判斷是不是真的?
這正是誠信2.0要解決的問題。深圳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淑鈿指出,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現代社會應該是一個建立在法治基礎上、以制度化誠信體系為保障的信用社會,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經濟社會就不能健康發展。
轉型正在提速
目前,從1.0到2.0的誠信轉型正在提速,雖然失信的問題依然嚴峻,但誠信的制度之網正在加快編織,誠信的獎懲機制正在逐步建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頂層設計和重大部署正在展開。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2014年,我國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築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
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快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工作體制機制。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副司長陳洪宛介紹,發改委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統一了社會信用代碼;二是建立了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三是開通了“信用中國”網站,為社會提供一站式信用信息查詢;四是建立了重點領域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推動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監管。
陳洪宛説,下一步我國還將加快推動信用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條例、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研究起草工作,依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動各個層面的信用信息共享,把各地區、各部門以及有關信用服務機構的信用信息系統打通,化解信息孤島難題。
陸傑華也表示,要進一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把倫理道德的柔性規範和制度法律的剛性約束結合起來,提高違法失信的社會成本,構建起不願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體制機制。
一位女士正在查詢自己的信用檔案 梁強攝
邁向誠信2.0,尚需跨過三道坎
――無信不立:誠信2.0撞擊中國社會(之三)
半月談記者 婁辰 陳毓珊 陳曉波
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2.0版本的社會誠信體系正在向我們招手。但是,招手不等於握手。要真正邁向誠信2.0,至少還需邁過三道坎。
打破“信息孤島”,建設信用信息大平台
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一大前提就是信用信息的蒐集、整理和使用。一些專家和政府官員認為,信息慢、缺、散,各個部門掌握的信用信息難以整合,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是我國邁向誠信2.0需要跨過的第一道坎。
“一些地方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對各類信用信息的歸集還不夠及時。”江西省新餘市文明辦副主任孫時勇説,有的單位在上報監管信息特別是負面信息過程中,存在主動性不強、上報數據不及時,甚至漏報、瞞報等情況。
近年來,浙江省温州市啓動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形成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企業法人、自然人“五位一體”的信用大數據平台,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並非易事。”温州市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金宗來説,一些信息化程度較高的部門,在系統設計之初出於保密考慮,只給市一級開放了數據錄入權,未給予其數據導出權。信用大數據平台需要使用這些數據,就要跟省級有關部門聯繫。“很多省廳部門最開始出於數據保密考慮並不願意提供數據,都是反覆‘磨’下來的。”
在浙江台州,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從最初的服務金融機構為主,逐漸拓展至信保、税務、外貿等各領域,功能也從原先的信息查詢為主,增設了信用評分、診斷預警等。
台州市長張兵説,打破信息孤島,推進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應用,首先要統一各部門的思想認識。信息共享是大勢所趨,也是發展大局所需。政府部門都是公共財政供養的,各部門在工作中產生的信息,毫無疑問屬於政府,而不能為部門所獨有。其次,打破信息孤島,關鍵是要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跑起來、轉起來,發揮作用,只有如此才能持續。
破解“九龍治水”,強化部門協同意識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表示,信用信息整合不到位,背後的根源就在於部門割裂。雖然不少地方建立了多部門合作機制,但實際發揮作用有限。部門割裂、各搞一攤,協同意識不強,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又一道“坎”。
山東一家商業銀行負責人説,嚴懲失信才能讓誠信發光,但在現實中,並不是所有的失信行為都得到嚴懲。“根源就在於部門協調不到位,九龍治水,最後誰都沒治到位。”
該負責人説,碰到一些貸款不還的“老賴”,銀行只能到法院起訴,就算法院判決了,執行也很難。“你想限制老賴坐飛機,還得看民航等部門願意不願意辦。一處失信、處處受限,説起來容易,一到落實執行層面,需要不同部門配合才能完成,而現在恰恰在部門配合層面有問題。”
“有的部門依然延續過去單打獨鬥的監管思路,比如在市場監管部門實施‘雙告知’後,後續監管部門不及時認領企業及跟蹤監管,日常檢查數據不及時反饋系統等等,這就影響了企業事中事後監管工作的協同推進。”江西省南昌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局長徐雲輝説。
金宗來認為,聯合獎懲是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務院為此已出台了指導意見,一些部委之間也簽訂了備忘錄,但在具體實行中,各部門對於如何開展聯合獎懲仍存迷茫,一方面在法律上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也缺乏案例指導,目前做得較多的是對守信聯合激勵。
山東省發改委是山東省信用體系建設牽頭單位,具體工作由財政金融處兼職負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該項工作的負責人表示,各有關部門都很支持信用建設工作,但每個部門都有一個獨立的行業信用體系,行業內部信用信息如何綜合、彙集是一大問題。
該負責人説,不少部門限於人員緊張、信息化程度低等現實,其自身行業內部的信用信息整合仍未實現。另外,信用工作機構不健全,人員編制不到位也是一大制約。作為全省信用體系建設牽頭單位,財金處人員、精力、經費都很有限,而各市發改委基本沒有專門的內設機構和專職人員。
建設“誠信政府”,加強示範引領
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個人誠信,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中缺一不可。“在所有的誠信當中,政府誠信處於核心地位,是社會誠信體系的先導和表率。”山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馬廣海説,當前政府誠信建設任重道遠。“邁向誠信2.0,還要邁過政府誠信這道坎。”
一段時間以來,“一任領導一套規劃”成為部分地方的官場潛規則。新官上任三把火,往往暗含對前任部分決策的扭轉甚至否定。加之政務活動中存有缺乏實效的措施、説了不做的表態、偽造指標的成績、隱瞞實情的通報等,長期為人民羣眾所深惡痛絕。
馬廣海説,政府帶頭講誠信,就能發揮正面示範作用,引領全社會的誠信建設。如果政府帶頭不講誠信,將導致社會個體間、市場主體間相互忌憚,長此以往,自然是世風日下。
去年底,國務院《關於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公佈,提出建立健全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政務失信記錄機制,將各級人民政府和公務員在履職過程中,因違法違規、失信違約被司法判決、行政處罰、紀律處分、問責處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
温州市長張耕説,應從全面建立政務誠信和公務員誠信記錄制度入手,加強各領域政府信用建設,廣泛開展信用示範縣(市、區)、示範鎮(街道)、示範村創建工程,樹立“信用政府”良好形象。
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説,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引領和示範。相比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老百姓對政務誠信的要求更高。他認為,除了政府、公務員要進一步提升誠信意識,加強個人約束,做好引領示範外,政務誠信至少在兩方面還有待加強。
一是政務過程的公開和透明化。“現在政府很忙,但很多老百姓卻不知道政府在忙什麼。”章政説,所有的國家權力,除法律有規定的之外,都應在陽光下運行,政府應盡最大可能公開信息,讓老百姓知道政府做了什麼,是怎麼做的。
二是政府要為社會提供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章政説,政府現在掌握大量信用資源,這個資源不能僅僅擱置在一旁,而要讓各個部門的信息在合法合規前提下予以公開,“這些信息對企業、居民作判斷、作決策有很大幫助,要讓這些信用信息為百姓服務”。
迎接“信用畫像”新時代
――無信不立:誠信2.0撞擊中國社會(之四)
半月談記者 陳曉波 周科 閆祥嶺
幾年前,當有人問“你的信用有多高”時,你或許會苦於難以“一言道盡”和“自我證明”;而今,你會打開支付寶,向對方展示你的芝麻信用分。信用,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透明。
這正是科技的力量――匯聚各方信息,為個人信用“畫像”,並具化為直觀的數字。當信用愈發透明化、標準化後,也就有了眾多應用場景。而在此過程中,信用將成為新的流通工具,並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評價、交往體系。
科技為信用“畫像”
“欠醫院的2951元醫療費,我已經還了,麻煩儘快將我的不良記錄刪掉。”去年10月14日,浙江省松陽縣法院執行實施科副科長洪美娣一上班就接到了“老賴”江某的電話。
洪美娣從事法院執行工作已多年,她沒想到,拖欠醫療費近13年的江某主動還錢,原因竟是法院將“老賴”名單提供給芝麻信用後,其芝麻信用分驟降。
“我們的制度一直在打擊失信行為,但為什麼效果不彰?”山東省社會學學會副會長馬廣海説,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缺乏技術層面的支撐,將來要實現無信不立的理想目標,關鍵靠技術。
芝麻信用總經理胡滔説,芝麻信用的評分體系引入用户在互聯網上的各類消費及行為、傳統金融借貸等信息,運用雲計算、深度學習等技術,通過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和人脈關係5個維度進行綜合評測,進而對個人信用情況進行“畫像”,原本抽象的信用即被量化為直觀的分值。“隨着數據更加豐富,‘信用畫像’也將更加精準。”
“將來的某天,你做的每件事都會在網絡上留下痕跡,系統會自動記錄、彙總。”馬廣海説,“失信到一定程度,早上出門,賣早點的不賣給你,得餓着肚子出門;想坐公交,對不起,不讓你坐;去找工作,人家一看記錄,免談;在中國待不下去了,出國混吧,限制出境了。”
沒錢可以,沒信用不行
剛留學歸國的張浩目前在杭州一家證券公司上班。工作後,首先擺在他面前的是“住”的問題。在朋友推薦下,張浩嘗試支付寶上的“租房”,很快在上面看中了一個單間。憑藉744分的芝麻信用分,張浩此次租房免去了押金和中介費。“這樣的免押金租房在國外都沒體驗過。”張浩説。
“這是人際往來的一次鉅變。”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説,現在生活中很多都是貨幣往來,雖然移動支付不用現金,但如果不能完成支付,商家不會把東西給你。而在將來,人們的關係更多的則是信用往來。“有錢沒錢不重要,關鍵看你有沒有信用。”
專家認為,未來信用或將成為新的流通工具,且與貨幣不同,信用能帶給往來雙方更高的可靠性和可預見性。以押金為代表的傳統風險擔保模式,或將被失信帶來的全方位懲戒模式所代替,這將極大降低往來成本,提高往來效率。
在政務服務方面,“網上批、快遞送、不見面”這樣“一次都不跑”的體驗或不再遙遠。在深圳,有26萬名老人在領取養老金時,已不需再去人社大廳做驗證,只要在家用手機打開支付寶,“刷一下臉,眨一眨眼”,通過新型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信用認證,就能完成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
因科技而興,會被科技撞腰嗎
儘管信用社會的美好藍圖令人憧憬,但人們總會覺得,沒有哪個社會是十全十美的,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尤其是建立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之上的信用社會,是否也埋下了隱患?
首先被提及的是大家最關心的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問題。“信用畫像”基於個人方方面面的信用數據,一旦泄露,後果不堪設想。
浙江温州市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金宗來認為,這首先需要從立法上對信用數據和個人隱私予以明確,從而在採集之初杜絕風險。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秘書長餘有成建議,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不斷拓寬拓深,有必要制定法律法規,對數據採集、深度學習等予以規範和引導,此外還要大力提高監管的有效性,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
其次,當移動支付、信用消費等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時,包括老人在內不善於使用新技術的人羣,是否會被排擠在外?專家指出,信用社會要實現普惠,既要幫助部分弱勢羣體適應新技術、新環境,又要尊重、保障多元選擇的權利,防止“市場霸權”情況發生。
最後,伴隨信用建設興起的新經濟,也可能帶來新的風險。胡滔説,推廣新的信用應用場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等要共同建立提前商討機制,做好應對,減少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