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白音錫勒牧場。新華社記者 於嘉 攝
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31日電(記者於嘉 哈麗娜)初秋時節,天氣漸冷,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雖有些泛黃,但草木依然繁盛,不時見到牛羊悠閒地吃草,也能看到野兔、野雞等野生動物出沒。
“前些年消失的很多動物,現在又回來了!”承包5000餘畝草場的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牧民海泉説,“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實施後,為達到草畜平衡,牲畜少養了一些,但能拿補獎資金,草場變好了,牛羊肉品質提高了,掙的錢也比以前多了。”
2011年起,國家啓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簡稱補獎政策),2016年又提高了補助標準。目前,這項政策在內蒙古共計投入資金455億元。
記者從內蒙古農牧廳獲悉,補獎政策實施10年來,全區4.2億畝沙化退化草原通過禁牧得以休養生息,6.16億畝草原通過草畜平衡得以合理利用。
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自治區草原植被平均蓋度為44%,比2010年提高7個百分點。天然草原多年生植物種類由每平方米7種增加到12種,優良牧草所佔比重由79.8%提高到81.1%,草原地上生物量每畝增加13公斤。同時,每年有140多萬户、490多萬名農牧民從補獎政策中受益。
海泉對補獎政策帶來的好處感觸頗深。他説,10年前家裏有500多隻羊,超過了生態承載能力,草場退化嚴重,草料缺口大,每年還要大量購買,辛辛苦苦勞動一年,除去高額的草料成本,剩不下多少錢。
“2011年,我家草場被劃入草畜平衡區,把羊減到100多隻,又養了一些牛,草場生態越來越好,每年還能獲得1萬多元補獎資金。”海泉説。
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草原上的牛。新華社記者 於嘉 攝
補獎政策的實施不僅給海泉帶來可觀的政策性收入,他的思想也隨之改變。海泉積極調整養殖結構,拿出一半的補獎資金,完善牧業基礎設施,引進良種肉牛,在另一處租賃的草場上發展肉牛產業。
據呼倫貝爾市政府介紹,補獎政策實施以來,全市每年有近6.3億元補獎資金以“一卡通”形式直接發放到農牧民手中,增加了農牧民政策性收入。同時,每年有近0.8億元績效獎勵資金,用於種草、草原生態修復和草原畜牧業發展等。
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哈夏圖嘎查,依如勒圖與妻子承包5100畝草場,養了60多頭基礎母牛,每年出欄三四十頭牛犢,純收入超過20萬元。
“這麼好的生活10年前想都不敢想。”依如勒圖説,補獎政策實施前,他家飼養的羊一度達到900多隻,本想多養羊、多賺錢,但超載過牧導致草場明顯沙化,牧草不夠羊吃,購買草料支出太大、入不敷出。
補獎政策實施後,依如勒圖逐漸把羊賣掉,在領取上萬元補獎資金的同時,嘗試養牛。“一頭牛的價格相當於10多隻羊,牛卷着舌頭吃草尖,羊喜歡刨草根。掙同樣多的錢,養牛比養羊對草原的影響小得多。”依如勒圖説,他根據草畜平衡要求限定牛的數量,草場壓力減輕了,勞動強度也變小了。
依如勒圖還利用空閒時間發揮獸醫技能,給周邊幾個嘎查裏生病的牲畜診療,每年收入約7萬元。
目前,錫林郭勒盟草場平均畝產乾草量60公斤,較20年前提高50%左右,草原沙化退化呈現“總體遏制、局部好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從近10年的工作實踐看,國家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深入實施,有效調動了廣大農牧民保護草原生態的自覺性、主動性,在促進草原資源科學利用、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錫林郭勒盟委書記羅虎在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