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爆發,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在經濟蕭條的重壓之下,世界各大國政府,為了安撫民意,普遍採取對外強硬、對內保護的政策。使得國際形勢空前緊張,民族對立日益嚴重。更有一些國家,原本持温和理性態度的政府被趕下台去,代之以激進狹隘的政黨執政。希特勒也正是借了這個東風,才在德國掌握了政權。而為了應對大蕭條,有些國家又走上法西斯道路,試圖用對外擴張,來解決經濟問題。可以説,如果沒有大蕭條這個罪魁禍首,也不會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大蕭條的根源又是什麼呢?就普遍的共識,是生產和消費的不平衡。而在我看來,這個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又正是由於美國政府,在1920年代執行貿易保護主義,逐步提高關税,而由此引發的
貿易戰
所導致的。
經濟大蕭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強大的工農業力量,把商品賣到世界各地。在那幾年,整個歐洲都是美國貨,賺的是盆滿缽滿。而在一戰結束之後,歐洲老牌工業強國逐漸復甦,許多美國產品就被擠出了歐洲市場。這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美國佬這種只能佔便宜,不能吃虧的主,這事看起來簡直是忍無可忍。從1920年開始,美國內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關税逐年提高,最終在1929年,美國國會推出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税法”。
這項法案把美國的原有關税,提高了近60%!雖然該法案在1930年才獲得正式通過,但是自這個方案提出,就遭到了世界各國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在多次協商抗議無效之後,各大國自然也出台相應的報復措施。在貿易戰的陰影籠罩之下,華爾街人心惶惶,終於在1929年10月24日,暴發了著名的“黑色星期四”事件。美國華爾街股票的暴跌,讓美國金融界徹底崩潰,併成為世界經濟大蕭條的直接導火索。
本來這一次的全球經濟危機,是有機會避免的。至少也可以將其的強度和長度,控制在一個較小的範圍。但是在1930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不顧多名經濟學家和企業巨頭的苦苦反對,簽署了斯姆特-霍利關税法,全球貿易戰由此一發不可收拾,這使得全球經濟雪上加霜。
赫伯特·胡佛
其實全球貿易,本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的國家把農產品賣給別國,換來的錢用來購買別國生產的工業品。就算你出現了貿易赤字,也是在市場經濟自由選擇下,一個最不壞的結果。如果想增加貿易順差,應該做的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而不是用
關税
來損人肥己。如果你用不公平的競爭手段去限制別人,別人勢必也會以眼還眼。
但是依我看,對於沒有歷史觀的美國人,他們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他們總是以為自己打別人,別人並不會還手。他們想不到自己提高了關税,別人也會禮尚往來;他們更看不到,當大家都提高關税的時候,到頭來自己會吃多大的虧。
根據統計,從1929年到1933年,全球貿易總額從350億美元下降到120億美元。而美國的進出口貿易佔世界的比重,則從1929年的13.8%,下降到9.9%。其進口額從44億美元,下降到14.5億美元。而出口下降的更是厲害,從當年的51.6億美元,降為16.5億美元。
這麼簡單的帳,我想就不必給大家算了,哪怕只計算其貿易順逆差,這場貿易戰給美國帶來的損失,都遠大於獲利。更不用説由於進出口總額的減小,對美國國內生產、消費、國民收入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3年,
富蘭克林·羅斯福
上台以後,試圖消除貿易壁壘,恢復貿易自由化。但是
貿易戰
同其他戰爭一樣,發動容易結束難。冰凍三尺,豈是你一天就可以化解?一直到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世界各國才逐步降低關税,開始了貿易全球化的新時代。
美國人通常是不喜歡讀歷史的。特朗普看上去更是如此。以我的觀點,當年美國確實率先從大蕭條中復甦,但那靠的是蒸蒸日上的國運和國力。而現在的美國卻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反觀中國,已經是事實上的經濟第一強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一意孤行,發動
中美貿易戰
,冒天下大不違的搞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蠢動,其結局絕對是搬起石頭,痛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