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防震減災“一帶一路”合作的現狀與未來——訪中國地震專家

  中新社北京10月2日電 題:防震減災“一帶一路”合作的現狀與未來——訪中國地震專家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全球地震活動和地震災害主要集中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部分國家恰恰位於兩大地震帶。中國在“一帶一路”防震減災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什麼展望?記者近日採訪了中國地震專家。

新聞哥:防震減災“一帶一路”合作的現狀與未來——訪中國地震專家

  危機:“一帶一路”的“震動模式”

  “歐亞地震帶橫穿‘一帶一路’區域。”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副司長王滿達向記者展示的“一帶一路”沿線地震震中分佈圖,王滿達注意到,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防震減災基礎能力薄弱,表現在地震監測能力弱、建築物抗震設防標準低、應急救援能力差。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當地的基礎設施和建設工程大幅增加,地震安全面臨着更為嚴峻的挑戰。

  現狀:防震減災合作的四大舉措

  作為世界上少數設有專門從事防震減災機構的國家,中國地震局已與“一帶一路”沿線的41個國家建立雙邊合作關係,簽訂22份合作協議或備忘錄。

  王滿達説,中國開展“一帶一路”防震減災合作表現在四大舉措:

  首先是援建或合建地震監測台網。中國已基本建成覆蓋全國、由3100多個台站組成的地震綜合觀測台網,基於這些經驗,中國為老撾、緬甸、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建設了24個地震台站及5個數據中心。今年啓動的“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測系統”等項目,預計新增45個境外地震台站。

  其次是推進震災防禦工作服務重大工程建設,例如為中緬油氣管線、斯里蘭卡科倫坡電視塔、中國—馬爾代夫友誼大橋、柬埔寨達岱水電站等12個戰略項目提供地震安全性評價服務。

  第三是提供地震人道主義救援及應急能力建設援助。中國國際救援隊是亞洲第二支經過聯合國認證的重型救援隊,先後赴伊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新西蘭、尼泊爾等國實施地震救援行動,成功搜救出5名倖存者,併為近5萬名災民提供醫療救助。中方還為來自新加坡、蒙古國、尼泊爾、馬來西亞等國的124名救援隊員提供應急救援培訓。

  第四是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技合作。其中,通過實施中蒙遠東地磁場重力場及深部構造觀測與模型項目,為蒙古國編制首份地震目錄和蒙古地區地震區劃圖。

  展望:四大科學計劃打造新平台

  “地震觀測僅是瞭解防震減災基本背景的手段,我們還需要深化防範災害的認識和技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麗説。

  王滿達認為開展防震減災合作還需解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性不足、領軍人才不多、大科學計劃不強等難題。

  2017年6月,中國地震局公佈了“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四大科學計劃。中國還計劃在今年發射自主研製的多載荷、高精度電磁監測試驗衞星。

  王滿達表示歡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參與進來,引進量子通信、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造“一帶一路”區域防震減災科技合作計劃。(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防震減災“一帶一路”合作的現狀與未來——訪中國地震專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