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户端1月8日訊 一場大雨過後,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流去哪了?在洪山區南湖的烽火路,這些雨水會先滲入到地下的天然“蓄水池”,再緩緩流入市政排水管網。7日,長江日報記者實地探訪這條新建成不久的馬路得知,這條全長810米的道路彷彿有魔力會“吸水”。
烽火路配套下沉式綠地、初雨沉澱池、溢流雨水口等多種海綿設施。
記者從洪山區建設局獲悉,由洪山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建設、武漢城市發展集團下屬機施公司施工的烽火路應用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據介紹,烽火路南起江楚大道、北至江國北巷,串聯起江盛路、武梁路、楚祥大道、三環線、四環線等城市道路,是南湖片區居民前往白沙天街和省婦幼保健院洪山院區的重要道路。
“過去由於市政管網容量不足,缺乏雨水徑流緩衝設施,道路容易產生積水現象。”項目負責人趙慶告訴記者,為提升道路建設品質,海綿設施配套安裝成為此次項目建設的關鍵環節。其中,非機動車道鋪設了透水瀝青,人行道則全部安裝透水步磚。
人行道整體鋪設透水步磚。 見習記者欒嘉雯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道路兩側的綠化帶比非機動車道地面大約低10釐米,整體看上去好像一個大型的“凹形花盆”。“這個是下沉式綠地,專門給道路設計的天然‘蓄水池’,最多可蓄水430噸。”項目技術負責人何屹峯介紹,人行道的雨水滲入透水瀝青及透水鋪裝,流入下沉式綠地,機動車道的雨水則通過道路兩側每隔20米安裝的開口站石匯入可過濾泥沙等雜物的沉澱池,再漫溢到下沉式綠地,進而實現對雨水進行儲存。
“強降雨滲入地下過程中,經過層層削弱再雙向流入下沉式綠地,待其蓄水飽和,雨水再從滲管裏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統。這樣路面不僅不會產生積水,也可以減緩水流速度和延長蓄存時間,降低強降雨時市政管網的排水壓力。”何屹峯説,如果地面採用硬鋪裝,雨水則會在地面彙集形成徑流,從道路兩側的雨水篦子直接流入排水管網。
下沉綠地形成天然“蓄水池”。 見習記者欒嘉雯 攝
為驗證道路的排水能力,記者將一小瓶水倒在了人形橫道的透水步磚上,水原地下滲,沒有在磚縫處形成水流,5秒過後,地面僅留下水印。“透水磚由顆粒較大的材料製成,通過填料的過濾吸附,還能滲入土壤補給地下水,從而實現雨水的慢排緩釋。”何屹峯説,此外下沉綠地全部種植水生植物,這些還能作為植物的生存用水,最大程度利於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張家灣街道烽火社區居民蔡維嘉告訴記者,烽火路去年年中通車之後,下雨天經過此路段時,鞋子和褲腿幾乎沒有被雨水沾濕。
“烽火路主要體現‘海綿城市’建設中滲、滯、蓄、淨、排的原則,也是洪山區海綿城市建設示範道路的其中一條。”洪山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綿+城市環境”理念目前已應用於城市建設各方面。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可有效解決城市內澇、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
(長江日報見習記者欒嘉雯 通訊員曹薇 嚴剛 實習生羅揚)
【編輯:丁翾】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