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訊 在剛剛過去的11月,我國接連遭遇了三輪寒潮天氣,比常年明顯偏多,但令人意外的是,11月我國中東部大部平均氣温和常年同期相比卻偏高。為何寒潮偏多反而偏暖?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影響我國的寒潮有何變化?這個冬天我們還會經歷更多寒潮嗎?
今年下半年以來已現四輪寒潮 較常年明顯偏多
今年10月和11月,我國接連遭遇了四輪寒潮天氣過程,和常年同期相比明顯偏多。
10月15日至17日,今年下半年以來首輪寒潮早早報到,中央氣象台發佈了下半年以來首個寒潮藍色預警。北方氣温大跳水,其中北京10月17日最低氣温降至零下0.1℃,打破1969年以來同期最低紀錄。這輪寒潮過後,網友們發明了一個新的網絡流行詞——春夏咻冬。
11月6日至9日,第二輪寒潮強勢來襲。中央氣象台預警升級,發佈了今年下半年來首個寒潮黃色預警。華北多地初雪即暴雪,內蒙古通遼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暴風雪,101萬平方公里國土降温超16℃。
11月22日至23日,第三輪寒潮接踵而至。儘管強度上稍遜於上一輪,但此次寒潮過程影響區域和上一輪重合度高,因此疊加效應明顯。黑龍江東北部出現大暴雪到特大暴雪,積雪深度普遍達到25~49釐米。
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四輪寒潮“上線”,影響區域主要為華東和東北地區東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氣温驟降10℃以上,華東沿海出現8級以上大風。東北東部遭遇今年下半年以來第三輪強降雪過程,黑龍江局地積雪深度超過50釐米。
11月遭遇三輪寒潮 中東部大部平均氣温竟然還偏高
寒潮頻繁來襲,傳説中的冷冬要來了嗎?暫時還沒有。
從這張全國氣温距平圖上可以看到,雖然今年11月我國遭遇了三輪寒潮天氣過程,但是中東部的平均氣温較常年同期卻是偏高的,尤其是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東部和北部、黃淮西部等地,甚至偏高1~3℃。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石妍表示,這是因為每次寒潮過後,各地氣温都會迅速回升,而且回温的幅度較大,持續時間也較長,因此平均下來氣温仍是偏高的。
以北京為例。北京今年11月逐日平均氣温起伏特別大,其中兩次明顯的“探底”分別對應着兩次寒潮天氣過程。但是每次“探底”以後的回暖也非常明顯,氣温偏高的時間長於氣温偏低的時間,因此月平均氣温和常年相比還偏高了0.9℃。
從更深層次的環流背景來看,我國大部地區處在中緯度西風帶,大氣環流在西風帶上的表現主要為大氣波動。大氣波峯(脊)對應晴好升温,波谷(槽)對應低温雨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冷空氣。波谷和波峯的強度通常是相對應的,波谷(槽)降温越劇烈,波峯(脊)反彈也會越明顯。其實從11月份前兩次影響我國冷空氣的路徑來看,都屬於偏西或西北路徑,冷高壓主體影響西部的時間更長。加上東北地區還有偏南風的暖濕輸送,因此整個11月來看,中東部尤其是東北,氣温較常年同期是明顯偏高的。
這也是11月份我國寒潮多發的主要原因。從國家氣候中心1951年至2020年逐月寒潮統計數據來看,11月是寒潮發生最多的月份。
此時正處於季節轉換時段,夏季風與冬季風切換,天氣系統及冷空氣活動頻繁。冷空氣影響之前基礎温度較高,冷空氣影響後氣温“斷崖式”下降,相對來説更容易達到寒潮標準。而隆冬時節,基礎氣温本來就低,冷空氣來襲時降温幅度往往有限,達到寒潮標準的情況就相對較少。
全球變暖背景下 我們可能面臨更多極寒或極暖事件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寒潮天氣會越來越少嗎?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1951年至2020年,影響我國的寒潮次數確實總體呈減少趨勢。但需要注意的是,總體趨勢只是一個平均數,寒潮次數的年際變化依然是比較大的。
另一方面,寒潮次數少了,不代表寒潮的威力就小了。2008年南方多輪寒潮引發雨雪冰凍災害,2016年BOSS級寒潮讓廣東都下了雪,今年1月寒潮讓北方多地創下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氣温新紀錄,這些都讓我們記憶深刻。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概率增大,也更容易出現極端的寒潮天氣。
這個冬天 我們還將經歷更多寒潮嗎?
11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正式官宣,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而從歷史數據來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中東部地區氣温往往偏低。那麼,問題來了,接下來我們還會經歷更多寒潮嗎?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測,今冬(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我國氣温總體呈偏冷特徵,季節內冷暖波動大。2021年12月,除東北、內蒙古東部等地氣温偏低外,全國大部氣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但2022年1至2月冷空氣活動將明顯轉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温可能較常年同期偏低,發生階段性極端強降温事件的可能性大,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東部、新疆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温、強降雪過程。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周兵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目前,位於北極極地的冷渦中心位置有偏向東半球的傾向,因此,明年1月至2月,寒潮發生數量還有可能進一步攀升。
寒潮頻繁的11月過去了,但真正的寒冷尚未到來。
(策劃/張方麗 設計/任成英 張莉 數據支持/石妍 胡嘯)
來源:中國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