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1942年6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河岸對面,一羣德國士兵正在面對一座巨型炮台嘆氣不已。此前德軍派出了大量人力對這座巨型炮台展開進攻,奈何炮塔質量實在過於牢靠,德軍的幾次攻擊都以失敗告終。此時的德軍對於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可以説是無可奈何。

正當這時,德軍中有人大喊:或許"托爾"和"奧丁"能幫助我們!聽到此消息的德軍士兵,無不感到興奮異常。那這個神秘的"托爾"和"奧丁"是何方神聖,德軍士兵為何能有如此大的表現呢?

一、為毀滅而生

對於德國人來説,實戰中面對敵方牢固的火力點,最直接爽快的辦法就是一炮把它轟成渣渣。所以在一戰爆發後,德軍就研製出了當時十分唬人的"巴黎大炮"(下圖)。雖然在後來實戰中,"巴黎大炮"並沒有發揮出什麼應有的作用,但其兇悍的火力和龐大的車身,便已經讓德國設計師為之傾倒。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時間到了1936年,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正式上台。其頭目希特勒根據"巴黎大炮"的經驗,要求國內的武器製造商研發一款大口徑、火力強悍的重炮。尤其是在仇敵法國修建了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後,德軍高層對於重炮的呼聲是越發頻繁,希特勒也希望這款武器可以打爆"馬奇諾防線",讓法國人品嚐亡國滅種的滋味。

最開始,接到命令的萊茵金屬公司想要以組裝的方式進行製造,但因為耗時費力最終不了了之。加上高層希望重炮必須搭載自行履帶式底盤,因此新武器的研發工作一直較為緩慢。最終經過多次測試和改進,新型重炮的數據被正式確定,具體信息為:口徑600mm,炮口初速243米/秒,最大射程4000米;炮彈重約兩噸,使用自行履帶式底盤進行移動。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數據正式確定後,時任納粹陸軍兵器局局長卡爾·貝克爾(下圖)被任命重炮項目的研發工程師,該款重炮也被賦予了"040號設備"的代號。為保證戰爭中有炮可用,貝克爾打破以往常規,決定先生產6輛火炮進行試用,而這一創新之舉也讓重炮在開戰後一下子成了"明星裝備"。事後德軍高層決定用貝克爾的名字"卡爾"來命名新款重炮。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在進行完履帶底盤試驗後,1940年11月開始,6門新式重炮開始進入建造階段,到1941年8月全部建造完成。在入列的命名儀式上,6門火炮均以基督教和北歐神話中眾神的名字來命名,依次是"亞當"、"夏娃"、"索爾"、"奧丁"、"洛基"和"提爾"。

二、揭秘“卡爾”的一切

從數據上看,"卡爾"臼炮總重達到了124噸。除了可以使用履帶底盤進行短距離移動外,還能用牽引板車進行遠距離運輸。主武器方面,早期使用的是600mm Gerät 040型火炮,可發射兩款不同型號的混凝土穿甲彈,有效距離在2840-4320米之間;1942年5月,新研發的Gerät 041型540mm火炮被安裝在車體之上,搭配新列裝的穿甲彈藥,可以擊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層。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為了操作這個龐然大物,德軍給"卡爾"配屬了1個19人編制的炮兵班。每次進行裝填時,16名士兵首先要將炮管放平,然後使用吊車將炮彈推入炮管當中;射擊完畢後還需要用人力將炮管放平繼續填裝,因為缺少電動裝填裝置,因此每調整一次就需要花費4-6分鐘。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在動力方面,"卡爾"的1、2、6號車採用了580馬力的戴姆勒-奔馳MB 503 A液冷12缸發動機,剩下的則採用同一品牌的590馬力MB 507 C液冷12缸柴油發動機。一輛"卡爾"所需的後勤保障車輛組,需要2輛指揮車、1輛12噸半履帶牽引車、2輛炮彈吊運坦克和2輛載重卡車。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由此可見,對於這款摧城拔寨的利器,德軍上下可以説是十分重視。而到了實戰當中,"卡爾"是否能像德軍高層所期望的那樣,做到"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地步呢,我們不妨往下看。

三、名震東線的"卡爾"

"卡爾"的首次戰鬥,地點就是著名的佈列斯特要塞。作為進軍莫斯科的必經之路之一,擁有鐵路線的佈列斯特要塞是一顆必須要拔除的釘子,因此德軍除了派出大量的航空部隊對要塞進行打擊外,使用"卡爾"來進行拆除作業也是德軍作戰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1941年6月27日,"卡爾"臼炮在德軍觀察員的引導下,向佈列斯特要塞及其附近地區發射了數枚大口徑炮彈。原本堅固無比的要塞在穿甲彈的轟擊下轟然倒塌,裏面的蘇軍非死即殘。佈列斯特的突出表現,也讓"卡爾"在德軍高官口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攻佔佈列斯特要塞後不久,"卡爾"又被德軍送往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羣進行拔點作戰。在此之前,德軍已經損失了無數的士兵和子彈,但就是無法攻破這個讓蘇軍安然無恙的堅固堡壘。而為了一勞永逸地抹去這個超大號要塞羣,德軍可謂動用了全部重型火炮,包括420mm的固定式臼炮、600mm的"卡爾",以及著名的"古斯塔夫"列車炮。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按照預先設計的方案,德軍先用"古斯塔夫"列車炮對付蘇軍的"庫拉貝"彈藥庫,在彈藥庫全部摧毀後,"古斯塔夫"開始對"斯大林"要塞發動了攻擊,而"卡爾"臼炮被要求對馬克西姆·高爾基炮台進行炮擊,這就是本文開篇出現的那一幕。

1942年6月17日,德軍正式開始對高爾基炮台發動了攻擊。隸屬第11集團軍第833重炮連的2台"卡爾"臼炮——"托爾"和"奧丁"向高爾基炮台發動了多輪炮擊,在一枚枚重型炮彈的轟擊下,原本堅如磐石的高爾基炮台被徹底摧毀。德軍士兵在付出巨大代價後,終於拿下了這處堅固的要塞羣。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此後"卡爾"又被派往華沙,參加德軍對華沙起義的打擊行動。當時的華沙抵抗軍攻佔了市區的原英國保誠保險公司辦公大樓,與德軍進行周旋。在使用多種方法都無法打擊抵抗軍的情況下,"卡爾"又被派上了用場,在調整好射擊諸元后,"卡爾"向大樓發射了1枚重型混凝土炮彈,幾乎摧毀了整座建築。可歌可泣的華沙起義在德軍的血腥打擊下,以失敗而告終。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1945年3月11日,為了阻止美軍佔領萊茵河上的魯登道夫鐵路橋,德軍要求"卡爾"臼炮對大橋進行轟擊,這也是"卡爾"的最後一次戰鬥行動。但這一行動無法改變美軍挺近萊茵河的步伐,納粹德國的滅亡腳步變得越來越近。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德軍投降後,"卡爾"臼炮中的"夏娃"和"洛基"被美軍俘獲,剩下的四門"卡爾"臼炮被蘇軍繳獲。其中在庫賓卡坦克博物館進行展出六號車"提爾",在展出時卻被錯誤標記成一號車"亞當"。

結語

縱觀"卡爾"臼炮的戰鬥生涯,雖然表現得比較優秀。但只是在保證制空權的前提下,才能體現出其強大的威力。作為二戰中最成功的攻堅武器之一。"卡爾"在實戰中的表現一定會在波瀾壯闊的二戰歷史中留下痕跡。

參考資料

1.《"卡爾"臼炮:塞瓦斯托波爾的剋星》

2.《二戰德國火炮歷史》

3.《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大全:德國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86 字。

轉載請註明: 為摧毀馬奇諾防線而生,卻在東線大放異彩,傳奇的“卡爾”臼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