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不要把興趣當職業呢?”
最近,好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問到我這個問題。
在他們心裏,大概期待我給出一個確切的回答。
要或不要,以及為什麼要或不要。
但很抱歉,我給不了。
我反問了3個問題:
第一,你們想要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第二,如何判斷自己的興趣是真正的興趣?
第三,把興趣變成職業,你們知道要跨過多少道溝嗎?
他們都沉默了,沒有人能清晰回答上來。
這是意料之中的反應。我接着説,那給你們講講我的故事吧。
一、選擇怎麼活,決定你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我已經離開通信圈將近5年了,依然會時不時懷念當初在愛立信、在華為工作的日子。
我從不後悔離開。我懷念的,是那時候的單純。
工作時間,我帶領團隊制定計劃、完成項目交付、與同事、上級和客户職業化溝通;下班後,我回歸自己的世界,寫我愛寫的文字。
兩個世界,保持界限,互不打擾。
是的,寫作——嚴格來説是寫小説和故事,是我的興趣。
很長一段時間裏,我憑藉它,療愈心情,取悦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腦海中劃過一個念頭:既然那麼喜歡,我要不要全職做這件事?
這個念頭一旦滋生,便像野草一樣野蠻生長,我最終向公司提出了辭職。
不是沒有糾結過。一邊是高薪與500強的光環,一邊是從0開始的征程與未知的迷霧。
我的領導在多次挽留未果後也對我説:你若走,可就再也沒法回頭了。
我憑着一腔執拗和迫切想要擁抱新生活的熱情,毅然點了頭。
往前走,不回頭。
是的,那個決定,是我人生中的關鍵節點。
從那天起,我真的變成了不一樣的自己。但打臉碰壁的日子,也自此而始。
現在回頭看,我唯一慶幸的,是我當年所認定的興趣,真的是我的興趣。
這才是我在後來那些低谷晦暗的時刻,真正堅持下來的原因。
二、真正的興趣,是由內向外的過程
如何判斷自己所謂的興趣,是真正的興趣?
我有個好朋友,他是個學渣,大學期間各種專業課一塌糊塗。
有一次機緣巧合,他被人邀請去校廣播站錄了一期節目。大概因為他聲音好聽,又或者那期內容剛好切中痛點,一下子圈了不少粉絲,相當一部分還是女粉。
他於是興奮地跟我説,他對錄廣播劇充滿興趣,這件事點燃了他。
他開始頻繁地去廣播站,學業上也更加荒廢。
因為掛科太多,他連續留級兩年。當年的女粉們都畢業了,他還在原地踏步。
所以,我這位朋友,他是真的對錄廣播劇感興趣麼?
不是的。
他感興趣的,是那背後的掌聲和鮮花。他真正享受的,也不過是外部賦予的成就感。
成就感與認同感,對一個人當然非常重要。
但在我看來,它首先來自內部還是外部,正是判斷你對一件事是否真有興趣的核心標準。
因為創作過程本身,已經能帶給我足夠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創業頭三年,我屢屢碰壁,寫出的東西根本賣不掉。有人問我是否後悔,我搖頭。
我始終很堅定:我就是想把寫作這件事,作為我下半生賴以為生的依憑。
所以,儘管一路磕絆,我也咬牙走到了今天。
真正的興趣,一定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
不管外部環境怎樣,你內心要真的確認,並且經過時間的檢驗,這樣才站得住腳。
這樣,當那些註定孤獨的時刻來臨時,你才熬得住,撐得起。
三、興趣變職業,隔着巨大的鴻溝
當興趣變成職業後,很多東西或許註定要扭轉方向。
因為你把它當興趣時,核心是為了爽,而把它當職業後,核心是為了活。
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你當然可以任性地爽;可是想任性地活,先得看看你爸是誰。
我職業寫作後,很少寫小説了。主要寫的,是職場、成長類的乾貨文字。
對,沒人看,賣不掉,出版社就會虧本。
沒有人會做賠本買賣,畢竟大家都要吃飯。
工作關係,我認識了一個拍短視頻的大V,他們團隊的短視頻動輒上百萬點贊。
我曾請教他創作心得,他非常坦誠地告訴我:
“哪有什麼創作心得,我們這能叫創作嗎?套路化的內容、精準地撩撥情緒、極致化的矛盾衝突設計……這只是一門生意而已,我們只是想要活下去。”
他甚至還反過來勸我:“兄弟,初心這種東西,有時候是一種負擔。我最初也想拍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它真的賺不到錢。”
我沉默了很久,問他,你有遺憾嗎?
他也沉默了很久,對我説:“我現在很會取悦受眾,唯一的問題是,我忘記了如何取悦自己。我們現在拍的東西,我也永遠不會轉給我的朋友看。”
這名大V,算是相當一部分新媒體從業者的典型代表,他道出了興趣變職業的第一個鴻溝:心態的根本性扭轉。
從自己爽,變成想方設法讓別人爽。
不要以為僅僅只是矮下身子,放下姿態,你就一定也能玩得好,這是一種妄念。
向外,你要去做精細的市場調研:
你的受眾在哪裏?
他們的痛點是什麼?
現在市面的競品都做得怎樣?哪些可以借鑑?
投放渠道在哪裏?
商業模式怎麼定?
……
向內,你要更好地瞭解自己、打磨產品:
我到底擅長這件事嗎?
如果不擅長,能不能找到擅長的人?
我如何精準設計內容和產品?如何找出差異點?
有多少預算做這件事?
如何設置止損點?
……
這是第二個鴻溝:你是否足夠理性和專業?
興趣,往往起於感性與隨性,當理性的因素越來越多,它註定將變得沒那麼單純,或許也不再好玩和有趣了。
可若非如此,當你企圖把它當成職業,則必死無疑。
四、最後幾點建議
所以,要不要把興趣當職業呢?這個問題,永遠不可能有標準答案。
我站在一個勉強算是過來人的角度,想給年輕人們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相信時間的判斷。
當你沒那麼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對某事有興趣時,驗證方法非常簡單:
就看當沒有任何外部刺激或反饋時,你還會不會廢寢忘食地去做它,能夠堅持做多久?
時間會給你答案。
第二、有的選,本身就是種幸福。
很多人,是沒得選的,他們拼盡全力,只是為了活着。所以那些還有得選的人,你們某種程度上,已經是贏家。
有的選,就可以從容一些。畢竟當興趣只是興趣時,是種不可多得的單純幸福,不要輕易放棄。
第三、非要選,就別老想着取悦自己。
世界不是圍着你轉的,當你不夠強時,融入環境最好的方式,是先適應它。
有朝一日,當你足夠強大,或許才可以談改變。
第四、審慎評估你的底限。
我當年為什麼敢任性?實話實話,多年500強,我畢竟是有積累的。
這個積累,一是職業經歷,二是手上畢竟還有點錢。
它讓我有做新嘗試的信心,也讓我有試錯的資本和底氣。
而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年輕。
或許,給你自己一個時間節點,作為任性的底限吧。實在走不通,該回頭就回頭,不丟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