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新選制、新面孔、新氣象
新華社香港12月14日電(記者查文曄)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將於12月19日舉行,這是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新選制產生新面孔,開創新氣象,對於貫徹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推動“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以及香港特區有關法規,新一屆香港特區立法會將由90名議員組成,其中包括選舉委員會選舉的議員40人、功能團體選舉的議員30人和分區直接選舉的議員20人。
新選制
新選舉制度是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制度保障。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新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並確認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的資格。日前,資審會裁定153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資格有效,1人無效。
資審會的制度設計有利於落實“愛國者治港”的總體要求。一方面堅決把反中亂港分子排除在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之外,另一方面確保選出管治能力強的堅定愛國者。
與上一屆立法會相比,此次選舉產生的議員人數從70人增至90人,新增了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議員。
選委會新增了香港特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和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界這一界別,與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基層、勞工和宗教等界,立法會議員、地區組織代表等界別一起構成了五大界別的新架構,選委會委員總人數也由1200人增加至1500人(目前暫時空缺52個席位)。新的選委會架構更加符合香港實際情況,具有更廣泛代表性和先進性,更有利於強化國家意識,有利於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新選制下,選委會增加了賦權。除了選舉產生行政長官候任人,選委會還選舉產生部分立法會議員,參與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這樣的制度設計使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具有共同的選民基礎,從而在立法會內形成穩定支持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的力量,這對於改善香港特區的行政立法關係,加快形成良政善治具有重要意義。
新面孔
盤點此次153名候選人,其中有約一半系首次參加公職選舉。這一批新面孔背景身份多元,來自香港社會各個階層,為政壇注入新鮮血液。
候選人中既有商界、學界、專業界的精英翹楚,又有來自社會基層的勞工、職員、中小企業經營者代表;既有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又有講普通話的“港漂”、台灣地區出生的人士、加入中國籍的“老外”;既有經驗豐富的資深參政者,又有充滿衝勁和創新力的年輕人,參選者的多元化可謂前所未有。
候選人的多元化背景充分説明,“愛國者治港”絕非要搞“清一色”,而是“五光十色”。“愛國者治港”的舞台很大,這一原則不僅有明確的標準,而且有豐富的外延。在“愛國者治港”旗幟下,新選制最大限度拉長包容多樣性的半徑,畫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香港同胞奔向美好生活這個符合香港根本利益的最大同心圓。
新氣象
新選制開創新氣象,選舉沒有“躺贏”,迴歸良性競爭。在選舉委員會界別,51名候選人競逐40個議席;在功能界別,67名候選人競逐30個議席;在分區直選,35名候選人競逐20個議席。全部90個議席都有競爭,沒有可以自動當選的議席,這是香港迴歸以來從未有過的。
更重要的是,在新選制下,選舉迴歸為民眾謀福祉的初心。一個個候選人走入“劏房”籠屋、漁港農户,一份份競選政綱聚焦經濟民生話題。競選活動不再只是互相抹黑中傷、“為反對而反對”,而是更加理性、公平、有序,更加註重民生和發展議題,更加註重展示、比拼參選人的能力和素質。
“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新選舉制度確保“愛國者治港”,有效增強了民主選舉制度的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及公平競爭性,更能體現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於提高治理效能,為香港民主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