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犧牲的時候我只有1歲,因為沒有照片,這輩子沒看過他的樣子。沒想到,今天終於有了他的畫像。爸爸,咱們回家!”今年3月27日上午,烈士陳忠根的女兒陳荷珍通過孟祥斌烈士遺孀葉慶華女士、寧波市海曙區“我為烈士來尋親”志願服務項目負責人孫嘉懌以及社會各界的牽線,在浙江傳媒學院畫像團隊的幫助下,時隔70年終於見到了父親的樣子。
據介紹,不僅是陳忠根烈士,浙江傳媒學院今年內將組建由50名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師生組成的畫師隊伍,專門為100位犧牲時沒有留下照片的烈士進行畫像,這個大型公益活動的名字就叫做“為百位烈士畫像”。
孫嘉懌。(圖據錢江台&錢江視頻)
這個項目的倡議人之一叫孫嘉懌,一名寧波籍“85後”志願者,自2012年踏上為烈士尋親的道路開始,她和團隊成員已經幫助百名志願者已經累計整理4萬餘條烈士名錄,走過25個省份、7個國家,拍攝700餘座烈士陵園,幫助600餘名烈士家屬結束了漫長的尋親之旅。2020年,全國人大代表呂卉在瞭解到她的事蹟後特意到寧波走訪調研,回去之後在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於烈士陵園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建議,得過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些普通人自發的行動,為烈士尋親鋪平了道路。
/尋親/
第一次找回烈士的成就感
她至今還記得
多年前,一位來自安徽的烈屬輾轉找到孫嘉懌,希望她幫忙尋找自己的二爺爺。這名烈屬的二爺爺名叫王心恆。當時,王心恆的親人無意間在安徽的一個紀念館裏找到了一段關於王心恆的介紹,瞭解到王心恆犧牲在寧波,於是找到了孫嘉懌,希望得到幫助。接到求助後,孫嘉懌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把寧波的烈士陵園幾乎走了個遍,終於找到了王心恆的名字。她立馬給這位烈屬打了電話,通報了情況。據孫嘉懌後來回憶,當時她激動得手都是抖的,王心恆烈士犧牲了幾十年了,終於被找到了。
之後,為了幫更多烈士找到親人,孫嘉懌買了許多書,研究相關史料,花大量時間從中找線索。打開孫嘉懌電腦中的表格,烈士信息十分細緻。從左至右分別是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隊番號、犧牲時間、犧牲地點以及參加革命時間。她習慣隨身帶着U盤,每次有烈屬前來詢問,只需打開電腦就可以快速查詢。這些表格中,彙集着從朝鮮開城、上甘嶺、江東郡等十幾個烈士陵園整理出的近2萬名烈士信息。
在眾人的合力下,一個龐大、詳實的烈士數據庫被建立了起來。(圖據錢江台&錢江視頻)
孫嘉懌説自己以前是個叛逆的女孩子,接觸到老兵後,整個人就慢慢變了,“先烈們用自己的生命才換來我們的太平日子,我們不能這樣揮霍,要做些有意義的事。”烈屬和老兵們親切地叫她“小貓”,把她看作自己的親人。
有一位名叫王仁佑的抗戰老兵,是寧波人,與孫嘉懌相識的時候,他已經下肢癱瘓,説話也不太利索,身邊只有保姆照顧。孫嘉懌堅持每月去看望他兩次。2014年,王仁佑老人走了。老人臨終前還特意囑咐,一定要把生日紅包帶給孫嘉懌。每念及此,孫嘉懌都有點想哭。現在的她,依然保持的每月都帶着老公、孩子去看望健在老兵的習慣,有時間她還會去外地看望那些在她的幫助下找到烈士親人墓地的烈屬,用她的話説就是——在全國各地都有親戚。
/經費/
志願者用自己的力量
完成烈士家屬的團聚心願
2017年,孫嘉懌在微博上發出“我為烈士來尋親”的活動倡議,將視頻中的資料逐幀定格截圖放大,按照烈屬的籍貫省份整理成電子文檔材料,方便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在當地尋找線索。
“當時,國內仍然缺乏關於這些烈士安葬地的公開信息,對於很多已經白髮蒼蒼的烈屬來説,無法找到自己的親人,無法親自去墳前祭拜,成了一家人、一代人甚至一個家族的遺憾。”孫嘉懌表示,一些慕名前來的烈屬,甚至已奔走尋找了幾十年,依舊音訊全無。
孫嘉懌幫助烈屬尋親。
一張無法團圓的全家福、一封沾染着鮮血的家書、一位因為兒子犧牲哭瞎了雙眼的母親、一名從來沒有見過父親的女兒……在微博後台,孫嘉懌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很多烈屬的申請,他們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親人。
為烈士尋親,建立烈士個人信息庫是前提。2012年,孫嘉懌開始和來自全國各地誌同道合的志願者們一起,走上了幫助烈士和家人團圓的公益之旅。她説,偏遠山區也有不少烈士陵園,但因地處偏遠,加之交通不便等種種原因,致使信息不暢通、不對等,不少家屬雖知烈士去世消息,卻不知其身處哪個烈士陵園甚至所葬何處,因此成為缺憾。由此,赴實地收集烈士信息並建立信息庫,成為項目推進開展的重中之重。
近40名來自全國各地、經驗豐富的志願者便成為西部邊境拍攝項目的主力軍。接受任務的“拍客”志願者,通常採取“一人一車”的極簡出行模式,即只帶少量必要的生活用品,騎着通過性好且省油省過路費的摩托車,獨自一人沿着漫長的國道或省道一路尋找烈士陵園,並用照相機或手機拍攝下陵園中所有烈士的信息,以便於返回後一一對照記錄。“拍客”們每次的出行時間,少則一週或半月,長則可達2個月。若遇境外尋找項目,則更曲折。
在此過程中的所有費用,基本由志願者自費承擔。“我們的經費不多,因此多年來基本以自費為主。每日150元的基本費用中,除卻必要的食宿費用,還包括摩托車油費、過路費、個人保險等。”孫嘉懌回憶道,120塊一晚的旅館是她在為烈士尋親路上住過的最好的;而最奢侈的一次則是2018年從朝鮮回國的那次。“應烈士家屬請求,我帶回了滿滿一書包的當地烈士陵園的土壤,為此我才坐了一回頭等艙,致以最高的敬意。”有時遇上規模較大的陵園或特殊情況,為了省錢省時,志願者甚至選擇在陵園搭簡易帳篷過夜,以便次日繼續開展工作。為讓項目繼續下去,團隊裏的志願者們都習慣把所獲獎金等捐出來作為項目經費,而這也成為大家的一種共識。
孫嘉懌在烈士陵園。圖據央視網
功夫不負有心人。自2012年至今,“我為烈士來尋親”志願服務項目共涉足境內外750座烈士陵園,整理收錄烈士信息40000餘條,幫助600餘名烈士家屬結束了漫長的尋親之旅。2020年11月,歷時3年、由77名志願者借力參與、囊括1萬餘名烈士信息的朝鮮開城烈士陵園烈士信息數據庫終於建立完成,而這意味着,之後將有更多的烈士家屬可與烈士實現跨越時間、空間的重聚。
/力量/
一個個烈士的故事
拼湊成一個可愛的中國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這些年,一羣“90後”“00後”主動加入了孫嘉懌的團隊,提出可以幫助進行數據錄入比對,為烈士安葬地精準定位,同時可以在自己家鄉或周邊城市,拍攝陵園裏的烈士資料,作為數據庫比對的補充。
越來越多的年輕志願者加入到幫助烈屬尋親的行列中來。
“00後”網友“海沫”,年紀最小,來自山東濰坊;“90後”小夥車英赫,是做旅行社的;湖北網友“露露”則是一名舞蹈老師;老大哥“路客”跑遍國內外幾百座陵園,為數據庫貢獻了近九成的資料……目前,這個志願服務項目已吸引網絡志願者200多名,其中核心志願者26名,他們都是抱着一腔熱血加入其中:
“我們國家經歷了太多磨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一定要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在尋親的過程中,彷彿我們完成了人生的一次‘穿越’,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烈屬們已經是古稀老人,這些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可以為他們做的事情”……
素不相識網友的參與,也讓孫嘉懌堅定了將這件事繼續做下去的信心。
獲得首屆浙江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後的一個早晨,孫嘉懌在微博更新了這樣一條動態:“女兒3歲開始跟着我去烈士陵園拜祭英烈。小小的她曾經問我,什麼是烈士,我告訴她,那是中國的脊樑骨,撐起祖國這個大家。”
據《解放軍報》報道,孫嘉懌的主業是在寧波共青團委做青年工作。她經常會在報告會上分享自己做志願者的經歷,“我們的每一次尋找,都是在告慰先烈。在尋找過程中,一個個烈士的故事還原拼湊成一個可愛的中國。”她説,沒有什麼能比這些烈士的事蹟更打動人。
4月2日,退役軍人事務部開通“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台”,並聯合媒體公佈了100位犧牲時間跨越1928年到1984年的烈士尋親信息,幫烈士尋找親人。截至4月5日上午九點,在100位烈士中,已經有22位烈士的親屬信息確定被找到,還有多位烈士的親屬線索正在核實中。
對此,央視主播李梓萌在“主播説聯播”中發出倡議:清明已過,但尋親仍要繼續!讓我們心手相傳,繼續接力為烈士們尋親,讓這樣的尋親成為一種常態。用感恩的心告慰英雄,用實際行動給英雄來自我們心底的關愛!
綜合人民日報客户端、央廣網、中國文明網、央視、《解放軍報》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