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國新政府上台後與中國的首次面對面接觸,正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舉行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備受全世界關注。儘管沒人對美方的“地主之誼”抱有太高期待,但美方在開場白階段就嚴重超時,對中國內外政策無理攻擊指責,仍然讓人大跌眼鏡。這樣的“待客之道”,哪裏還有全球頭號大國的風範?
事實上,早在此次對話之前,美國就“小動作”不斷。一方面,是在亞太地區拉幫結派,搞“小圈子”製造對抗:就在對話前夕,美國外長和防長啓程開始“環中國行”,先後訪問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並在美日聯合聲明中罕見點名中國;上週五(12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領導人還舉行“四方安全對話”,強調所謂的“價值觀同盟”,也被外界解讀為直接指向中國。
另一方面,美國變本加厲地以“國家安全”為藉口,升級對中國企業的惡意打壓:同樣在對話前夕,美國商務部向多家中國公司發出傳票,要求展開“國安調查”;同樣在上週五,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直接認定,包括華為在內的五家中國公司“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拜登政府選在此時向中國企業發難,固然和這一輪“小圈子”外交一樣,有對中國示威、企圖增加談判籌碼的意味,但同時説明,美國新政府已經走上特朗普的老路,不僅難改干涉他國內政的傳統,更是繼承了泛化國家安全、霸凌他國企業的老毛病。
口口聲聲“外交回來了”,時時刻刻對華緊逼,拜登政府如此表現,難免讓其華爾街的“金主們”失望。作為有別於特朗普的傳統精英政客,拜登曾被從華爾街到硅谷的大財團和科技巨頭寄予厚望。美國企業難捨中國這個全球數一數二的市場,而且大多投入鉅額資金和數年時間在中國建起供應鏈。就算拜登政府不考慮與中國“脱鈎”的政治後果,金主們焉能不考慮自己的“財路”和沉沒成本?
美國企業已經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態度。就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前夕,彭博新聞社報道,美國大銀行競相加註中國市場。一份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高盛集團、花旗銀行集團、摩根大通公司、美國銀行有限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這“五大行”在華敞口達到778億美元,同比增加了10%,其中高盛的增幅高達33%。業內人士布羅克·西爾弗斯對此評論説,這些銀行就“像蜂羣追逐鮮花一樣被強勁的經濟表現所吸引”。
如果説華爾街在美國以“友華”著稱,那麼美國科技界近年來與中國同行的競爭日趨激烈,他們的態度對於拜登政府來説可能更有“參考意義”。美國普羅託科爾網站日前對1578名美國技術企業從業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57%的受訪者贊同或強烈贊同“美國對中國技術公司的限制太過分了”,60%的人説美國技術公司應該與中國技術公司更密切地合作,58%的人贊同或強烈贊同“與中國的冷戰可能使美國科技公司陷入癱瘓”。
美國科技界的擔憂並非言過其實。美國上屆政府曾通過“斷供”芯片等高科技產品,試圖遏制中國企業發展,保住本國科技優勢。但據美國研究機構榮鼎諮詢公司最近估計,失去中國客户將使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年銷售額損失540億美元。不僅如此,美國人為阻斷全球科技供應鏈,也是不久前全球範圍內汽車行業芯片短缺的原因之一,美國汽車巨頭通用和福特等均因“缺芯”減產。想卡別人的脖子,自己先落得“芯荒”,這樣的“打法”如何不讓金主們警惕?
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曾在自己的《懸崖邊緣》一書中,回憶中國如何在2008年沒有拋售“兩房”債券,為美國擺脱金融危機提供一臂之力。摒棄零和、合則兩利,既能讓曾經的美國銀行業走出懸崖邊緣,也是中美關係永不過時的“正確打開方式”。但願美國新政府,能記住保爾森的這段回憶。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