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情感|對父母來説,與孩子成為網友,這恐怕是很戳心的一個詞吧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綜合

朋友的孩子去國外留學,因為多種原因,一去三年,沒有回來過。當然,朋友夫妻倆和孩子每天都有聯繫——通過手機。或文字留言,或語音通話,或視頻聊天。他們從視頻中,可見孩子的變化,又高了,更瘦了。

雖然網絡很強大,視頻很清晰,如在眼前,但終歸與面對面大不一樣。有時候,媽媽想摸摸兒子的臉,只能觸摸到冰冷的手機屏幕。兒子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爸爸希望像他小時候一樣,給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或拍拍他的肩膀,將自己的支持和力量傳導給他,也無法做到。兒子忽然特別想家了,夫妻倆就捧着手機,將家裏的角角落落都掃一遍,以慰藉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的思鄉之情。

因為時間差,很多時候,與孩子視頻時,也正是夫妻倆吃飯的時間。他們就將手機放在兒子在家時固定坐的位置,將鏡頭對着桌上的飯菜。兒子嘴饞,想嚐嚐媽媽做的菜,也只能隔着屏幕,望菜解饞。

朋友戲説,我們和孩子都快成網友了。

對父母來説,與孩子成為網友,這恐怕是最戳心的一個詞吧。

過去通訊不方便,價格又昂貴,孩子出門在外,只能通過書信或電話聯繫,現在方便、快捷多了,通過網絡視頻,一切宛若眼前,似乎不再有任何距離和隔閡了。其實不然。視頻再清晰,聊再長的時間,也難以彌補那種不在身邊的距離。

我的一個老鄉,獨自在這個城市打拼,妻子、孩子和年邁的父母都留在了老家鄉下。

他也是每天都通過手機與他們聯繫,有事説事,無事就報個平安。父母不會用手機,也不大願意和他視頻説話,對他們的關心和問候,基本上都是通過妻子轉達的。

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一雙兒女,女兒讀小學,每次在手機上看到他,都表現得很親熱,很興奮。兒子就不同了,兒子讀高中,學習的壓力很大,又到了叛逆期的年齡,也不知道是不願意浪費時間,還是壓根兒就不情願跟他講話,常常媽媽剛將手機遞給他,他嗯嗯兩聲,就掐斷了。

以前兒子小時候,也像妹妹一樣,每天等着他打來電話,或發來視頻,兒子中考的時候,希望他回去,陪伴他一段時間,他答應了兒子,偏偏那段時間生意特別好,忙得腳不沾地。他最終食言了,沒能回去陪兒子,只在兒子中考那天,才匆匆趕回去。兒子沒考好,把怨氣都發泄在了他身上。

他曾經跟我聊起過,以為每天跟他們母子通電話,或視頻聊天,就是關心、陪伴他們了。現在他才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作為父親的角色,其實依然是缺失的。電話或視頻,並不能替代近在身邊的陪伴。

這兩個朋友的經歷,讓我思考一件事,什麼是陪伴?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禮物;在父母日漸衰老的過程中,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順。日常的電話或視頻,也能表達關心和問候,也能予親情以保温,但它絕不能替代陪伴。

只有陪伴在側,你才能在他沮喪的時候,拍拍他的肩,握握他的手,給他以信心和力量;只有陪伴在側,你才能在父母口渴的時候,為他遞上一杯温水;只有陪伴在側,即使什麼話也不説,什麼事也沒做,你自有一股氣場和力量,傳導給他們,讓他們心安,予他們慰藉。

無論是我們的父母,還是我們的孩子,都不要像個網友那樣,忽爾出現,忽爾消失,看似親熱無間,實則遠隔千里,無蹤無跡。親人是什麼?親人就是在他需要的時候,伸出手,就能拉住你的手;張開雙臂,就能擁你入懷。

你在身邊,你才能給予這一切。

【來源:齊魯壹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