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曉雄】10月24日,英國前財政大臣蘇納克作為唯一一名候選人,自動當選為保守黨新黨首。他將成為英國6年來第五位首相。蘇納克雖然是英國曆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和第一位非白人首相,但他的四位“前輩”在下台前後,都曾被輿論稱為二戰後或史上“最差首相”。相關民調則顯示,隨着英國更換領導人的速度越來越快,近年來幾位首相的支持率呈現出持續走低的趨勢。有觀點認為,英國正在遭遇領導力危機,而這種危機具有深厚的政治和社會背景。那麼,蘇納克能幫助英國度過這場危機嗎?
“二戰後最差”成了標籤
英鎊兑美元匯率跌至歷史低位、證券市場大跳水、英國央行被迫投入650億英鎊“拯救”民眾的養老金——在特拉斯宣佈辭職後,英國媒體對她在任45天的“政績”進行總結。至於她對保守黨以及英國的影響,《新政治家》以及《Unherd》等英國雜誌表示,她進一步推動了保守黨的衰落,摒棄了該黨的實用主義傳統,破壞了該黨在治理經濟方面的良好形象,並讓英國成為全球笑柄。
英國民調機構YouGov公佈的調查顯示,在10月20日宣佈辭職前,特拉斯的淨支持率(支持率減去不支持率)已經下跌至-70%,比此前被評為英國二戰後“最差首相”的約翰遜(-36%)還低。除《地鐵報》外,《新政治家》雜誌、《桑德蘭回聲報》等英國媒體也紛紛發文,將特拉斯稱為英國史上“最差首相”。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特拉斯糟糕的執政表現,相較於7月宣佈辭職時,約翰遜10月中旬的淨支持率已經上升17個百分點。約翰遜雖然帶領保守黨在2019年大選中獲得議會下院多數席位,完成了“脱歐”,還曾帶領民眾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衝突這兩大危機,然而他的缺點也讓人難以忽視:煽動分裂、故意違反國內法和國際法、包庇犯下惡行的下屬……
9月10日,英國倫敦,(前排左至右)英國前首相特蕾莎·梅、約翰·梅傑和蘇格蘭女男爵(從左至右第二排)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託尼·布萊爾(從左至右第三排)英國前首相戴維·卡梅倫和鮑里斯·約翰遜於2022年9月10日抵達倫敦聖詹姆斯宮參加登基委員會會議,宣佈國王查爾斯三世為新國王。(視覺中國)
除特拉斯和約翰遜外,卡梅倫、特雷莎·梅也在下台前後被一些媒體評為英國二戰後或史上“最差首相”。2019年6月7日,特雷莎·梅辭任英國首相。此前,英國《衞報》發文,稱她是18世紀晚期諾斯以來最差的英國首相。美國在諾斯擔任大不列顛王國首相時宣佈獨立。2021年6月,英國利茲大學對全英44所大學93名研究英國政治和當代史的學者進行調查。他們將特雷莎·梅和艾登並列為二戰後英國“最差首相”。讓特雷莎·梅獲得這一稱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沒有在任內完成“脱歐”;舉行了一場不必要的大選,讓保守黨失去在議會的多數席位;任命約翰遜為外交大臣,讓英國在世界上更加孤立;在英國國內發起“文化戰爭”;在其任內,兒童貧困率飆升至30年來的最高峯、住房危機愈演愈烈、暴力犯罪飆升等。
舉行“脱歐”公投以及由此產生的排外主義和越來越強硬的政府政策,是法國《歷史學家》雜誌網站將卡梅倫與英國前首相張伯倫和艾登相比較的重要原因。該雜誌認為,卡梅倫讓英國開始墜入“無底的深淵”。有了他的襯托,張伯倫和艾登看起來不再那麼面目可憎了。雖然張伯倫對希特勒採取綏靖政策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沒有證據顯示他能力挽狂瀾,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國在艾登任內遭遇蘇伊士運河危機,這一事件羞辱性很強,但“傷害性不大”。
民意調查機構益普索集團今年8月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49%的受訪者認為,約翰遜是二戰以來英國曆任領導人中最差的,緊隨其後的是特雷莎·梅(41%)和卡梅倫(38%)。英國首相的支持率不僅越來越低,執政時間也越來越短。卡梅倫在任時間超過6年,特雷莎·梅和約翰遜僅有3年,而特拉斯在位僅45天。
更糟的是,除了首相之外,英國議會議員的素質也引發擔憂。英國前國際發展事務大臣斯圖爾特近期在《金融時報》發文。作為曾經的“局內人”,他表示即便在卡梅倫或者布朗執政時,有能力的議員也會遭到忽視,某些最為自大、不可靠、沒知識的議員卻會被提拔。
工黨也存在領導力問題。雖然眼下該黨的民意支持率已經超過50%,但很多英國人不會忘記,前工黨領袖科爾賓在2019年的淨支持率也曾跌至-55%。雖然工黨標榜代表基層民眾的利益,但英國人也不得不承認,今天的工黨已經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黨了。現任工黨黨首斯塔默曾經是科爾賓領導的工黨影子內閣中的“脱歐”事務發言人。傳統意義上,工黨主張英國留在歐盟內部,但斯塔默上任後因此遭到批評。為迎合“脱歐”派選民,他也變成“脱歐”派,令支持者們對其大失所望。
越來越多的民眾對英國的政治制度感到不滿,對政客的信任度也越來越低。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1944年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35%的受訪者認為政客從政只是為了自己;22%的受訪者表示,政客會把黨派利益放在首位。與此同時,也有36%的受訪者認為,政客主要聚焦於推進國家利益。
77年後,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IPPR)對同樣的話題展開調查。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63%的英國受訪者認為,政客從政只是為了個人利益;只有5%的人認為,政客競選公職是為了國家利益。
忽視民眾的意見可能是導致英國人對政府信任度越來越低的原因之一。在倫敦從事燈飾銷售生意的帕洛克,是二戰結束後出生的一代。年近80的他感慨説,現在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英國間接捲入俄烏衝突的程度越來越深,金融危機一觸即發,政府卻在不斷出台各種‘自殺式’政策……對於國家該怎麼做、能怎麼做,幾個人在內閣辦公室裏就決定了,為什麼沒人問過我們?”
IPPR警告稱,如果不採取措施提升民眾對政客的信任度,英國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即政府執政表現越來越差,導致經濟越來越“拉胯”,進而削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並加劇不平等,而這些反過來會導致民粹主義上升、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政府更加腐敗。
培養政治明星,而不是治國者
頻繁更換首相以及官員的不斷辭職,讓英國政壇出現了一場場鬧劇,而隱藏在這背後的是英國的制度問題。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英國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李冠傑表示,英國原本實行間接民主制,但近年來公投這種直接民主形式在英國重大事務決策中不斷被運用,約翰遜趁民粹主義勃發之機造勢上台後,更是令英國陷入兩種民主制度混雜的狀態,導致許多政治精英在所謂“民意”和正確決策之間難以做出理性選擇,於是頻繁辭職。
雖然特拉斯現在處於“牆倒眾人推”的窘迫境地,然而她也是今年夏季多數保守黨人選出來的黨首。對於英國首相支持率越來越低這一現象,有人將其歸結於個人能力問題。不過近年來的事實表明,無論誰入主唐寧街10號,支持率都會持續走低。
倫敦大學學院副教授、《大西洋月刊》撰稿人克拉斯表示,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知道為什麼英國會選出這麼多才不配位的掌權者。他認為,無論是競選還是晉升,英國都是讓參選人去追逐權力,而不是去尋找那些有能力的人,這導致參選人的素質難以得到保障。克拉斯提出,英國應該設計出能夠培養優秀領導人的機制,而不是寄希望於他們會憑空出現。這一機制能否很快出現不得而知。《環球時報》記者曾在保守黨年會上和該黨多名青年黨員聊天。他們表示,最想從卡梅倫等前黨首身上學到的,是在議會“舌戰羣雄”的能力,而不是治理國家的能力。
英國前國際發展事務大臣斯圖爾特認為,英國的政黨和競選制度導致約翰遜等不適合者成為國家領導人。他解釋説,保守黨花了數十年將約翰遜一步步培養為政治明星,而不是一個有能力的領導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約翰遜的缺點心知肚明,然而為了選票卻選擇對此視而不見。斯圖爾特強調,保守黨乃至整個英國政治文化都需要重塑。政客們不能再指望戴着“偽善的面具”站在選民面前,當選後就將面具摘去。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認為,英國領導人與很多議員的個人履歷很豐富,但他們在治理國家時卻表現得一團糟,這暴露出英國政治體制與政黨制度的問題,即候選人上位後無法真正代表民眾意見與利益。以特拉斯為例,其減税政策迎合了以保守黨黨員為代表的富人的喜好,但保守黨黨員僅佔英國選民總數的0.3%左右,不具代表性。此外,英國自“脱歐”以來政治分化加劇,無論是工黨與保守黨之間,還是保守黨內部各個派別之間,為了爭權頻繁“打鬥”,造成“政治空轉”和社會高度分裂。在此背景下,每個政黨都為了爭取選票而不斷極化主張,致使政策趨向極端與不穩定。
領導力危機並不只是英國面臨的問題。據英國《泰晤士報》日前報道,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也在經歷類似危機。以美國為例,總統拜登在任內支持率不斷創下新低,而其副手哈里斯的支持率更低。特朗普的支持率不高,但共和黨內無人能出其右。2024年,美國民眾很可能要在特朗普和拜登這兩個並不受大多數選民歡迎的人中選擇他們的總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張健表示,不合理的選舉制度讓西方國家越來越難以選出合格的領導人。西方民眾已經深刻體會到,無論哪個黨派、哪位領導人執政,民眾都無法從他們身上獲得實質性好處,因此只能在不斷的選舉中“換一個人試試看”。王朔表示,英國的領導力危機是整個西方民主制度失調的縮影,只是“脱歐”困境放大了英國現有問題與矛盾。實際上,西方許多國家的政治鬥爭愈演愈烈,政治人物不再關注政策是否能夠給民眾帶來福利,而是偏向於迎合特定羣體需求。
10月24日,蘇納克自動當選為保守黨新任黨首。有觀點認為,這位印度裔保守黨人需要向該黨證明,他就是那個能將英國從混亂中拯救出來的人。然而王朔表示,英國的領導力危機是其政治體制造成的,這導致該國即使更換領導人,也無法找到解決國家根本性問題的良方,反而將加深老百姓與精英之間的隔閡,使得民眾對政府和政治人物的期望越來越低,直至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