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部署實施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財政部近期對10個地區的工作情況開展調研,調研結果及税務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成效顯著,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居民消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獲悉,財政部調研的10個地區包括江蘇、浙江、河南、湖北、廣東、深圳、重慶、四川、雲南、陝西。按照應享盡享、能減盡減、能快則快的原則,各地有力推動各項税費支持政策快速落實落地,全力支持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
在資金保障上,中央財政提供堅實的財力支持,加大庫款調度,並將專項資金納入直達資金範圍,實行動態監控。截至目前,財政部已下達三批支持地方落實退税、減税降費和重點民生等轉移支付補助1.2萬億元。各級財政部門加強內外部協調配合,前端落實退税政策,後端調度資金,做好資金退付工作。例如,浙江、四川建立資金緊急調度綠色通道,要求在規定時限內完成資金退付;雲南建立留抵退税補助資金在州市間“調盈補缺”橫向動態調整機制。
統計顯示,4月至6月,全國税務機關辦理留抵退税17222億元,再加上一季度繼續實施此前出台的留抵退税老政策1233億元,上半年共有18455億元退税款退付到納税人賬户,已達去年全年辦理規模的2.9倍。
分地區看。與地區經濟體量相對應,東部地區留抵退税總量較大,共有115.6萬户納税人獲得退税9380億元,佔比54.5%,其中廣東(1752億元)、江蘇(1573億元)、浙江(1414億元)退税規模位居前三位。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完成退税3501億元、4342億元,佔比分別為20.3%和25.2%。
“留抵退税是今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關鍵性舉措,也是深化增值税改革重大措施之一,尤其是採用兼顧存量、增量退税的方式將更大力度地化解企業財務困境,對應對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宏觀經濟的三重壓力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税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説。
據國家税務總局統計,除留抵退税外,上半年全國新增減税降費5074億元(新增減税4097億元、新增降費977億元)。李旭紅認為,今年我國採取減税、免税、緩税和退税等多種不同的税收優惠方式,有針對性地惠及不同的行業及市場主體,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落實平穩有序。
調查中,不少地區和企業表示,新的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對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穩定市場預期、擴大有效投資、拉動最終消費、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作為組合式税費支持政策的最重要內容,實施大規模留抵退税通過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直接為企業提供現金流,促進其加快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有效提振了市場主體信心、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了強力支撐。
陝西調研結果顯示,80%的企業享受了留抵退税政策,其中向西安公交集團一次性退還存量留抵税額6.29億元,在企業1月至5月營業收入僅為2.06億元、應付賬款高達22.16億元的情況下,極大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困境;江蘇廣聯管廊建設有限公司受今年疫情影響,項目復工復產難度大,1.8億元退税款的及時到賬,猶如“定心丸”,極大緩解了企業現金流壓力,輻射下游企業240家左右,保障了項目的平穩運行。
2022年,留抵退税政策將小微企業作為重點和優先安排對象,一系列組合式支持政策極大增強了小微企業的發展信心和底氣,幫助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渡難關、復元氣。深圳4月1日至6月15日,共為約7萬户市場主體辦理留抵退税384億元,其中小微企業數量佔比超過95%,金額佔比過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認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主要分佈在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因資金、技術等侷限,抗風險能力弱,也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行業,此次面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退税,體現了國家盡最大努力保住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這關係到民生保障,也關係到社會穩定”。
製造業企業獲益明顯,有效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全面解決製造業等行業留抵退税問題、加大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所得税税前扣除力度等,不僅有利於支持製造業紓困發展,而且有利於鼓勵製造業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進行設備更新,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例如,深圳上半年辦理留抵退税的六大重點行業中,製造業受惠最大,超過200億元;河南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近年面臨巨大經營壓力,今年收到2.2億元退税,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退税減税降費政策效應穩步釋放,及時有效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企業生產經營信心逐漸增強。企業普遍反映,及時足額享受到留抵退税、“六税兩費”減免、税費緩繳等優惠,切實增強了其發展信心,感受到政府部門全力以赴幫扶企業渡過難關。例如,浙江問卷調查顯示,通過組合式税費政策支持,77.3%的企業增強了發展預期,96.1%的企業提振了發展信心。
李旭紅分析,預計下半年一系列減税退税政策將逐漸顯示出更明顯的成效,進一步保障和促進經濟平穩恢復。
“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落實落細各項税費支持政策,全面釋放政策紅利,全力以赴穩住宏觀經濟大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經濟日報記者 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