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中國治沙專家為世界輸送“治沙經驗”
鄂爾多斯9月8日電 (記者 李愛平)正在此間舉行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下稱《公約》)上,中國多名治沙專家為前來參會的中外嘉賓演繹中國“治沙故事”,輸送中國“治沙經驗”。
《公約》大會啓幕至今逾三日,7日晚間召開的《中國科技治沙邊會》成為關注度較高的會議之一,諸多中外嘉賓早早在會場外等候簽註“專業沙會”。由於參會人數過多,主辦方不得不臨時增加椅子,準備的材料不足,只能臨時致電“調集”。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李新榮團隊的賈榮亮博士是本次報告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但他的觀點卻“並不年輕”,他的演講題目是《長期生態學研究引領中國沙區的生態重建與恢復》。
在演講中,賈榮亮對與會嘉賓介紹“中國經驗”時説,2015年中央出台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50%以上的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中科院沙坡頭沙漠試驗站作為中國最早建立的沙漠研究治理生態站,60餘年的長期生態學研究為沙化土地治理和沙區生態重建與恢復提供了重要理論和技術支撐。
當晚賈榮亮在演講中披露中科院沙坡頭沙漠試驗站的治沙經驗時説,解決了降水小於200mm的乾旱沙漠地區修復和重建的關鍵技術,證實了類似區域生態自然恢復的可行性。
中國科技治沙邊會召開,中外嘉賓濟濟一堂。 李愛平 攝
作為中國治沙界的“代言人”,盧琦的發言不僅將此次中國科技治沙邊會推入高潮,還在結束演講後成為媒體“圍堵”的重點對象。
盧琦是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在當晚的演講中,他高屋建瓴的將“荒漠化”概念的前世今生給予了系統梳理,把中國治沙的成功經驗精煉為“三大方針、四項原則、八條措施”,並藉此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由於觀點新穎,不時博得現場掌聲。
在演講現場,盧琦對“一帶一路”沿線防治荒漠化合作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認為可以概括為“友好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
作為《公約》大會東道國主辦城市的鄂爾多斯,韓玉飛的《荒漠化治理――鄂爾多斯模式》同樣引起中外賓客的高度關注。
韓玉飛是鄂爾多斯林業局局長,他在演講中認為,鄂爾多斯模式包括庫布其生態-經濟模式、毛烏素沙地三圈治理模式和生態小流域綜合集成的砒砂岩整治模式,提升了區域防風固沙、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衍生出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物高值利用等生態產業鏈,形成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多贏的荒漠化治理模式。
在韓玉飛看來,鄂爾多斯模式的治理成就主要體現在鄂爾多斯生態狀況實現了從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走向全面逆轉的重大歷史性轉變;鄂爾多斯珍稀及瀕危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鄂爾多斯地區基本實現全民脱貧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