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形似“海星”的巨大建築,坐落在陸海相接處。這是山東半島膠州灣北部的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是集航空、高鐵、地鐵、高速公路運輸於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運輸效能輻射整個山東半島。今年,這裏迎來了正式通航以來的首個春運。
在國際機場地下3層的隧道,不僅有呼嘯而過的濟青高鐵運送着南來北往的旅客,還有9個常常在深夜中行進的年輕人——平均年齡26歲的他們是國鐵濟南局青島電務段機場信號維修工區的職工。在19米深的地下,他們用青春的“星光”引導着高鐵安全前行。
這羣年輕人的主要工作是維修“三大件”:道岔、信號機、軌道電路。
“春運期間,人流明顯比往日多,全國各地的旅客在這裏聯乘飛機與高鐵。我們9個人的工作相當重要,這些是我們的‘寶貝疙瘩’,守護好了它們,高鐵才能準點通達。”28歲的工長公維利自豪地説。他口中的“寶貝疙瘩”是列車轉向的關鍵設備——道岔,它對列車的暢通運行至關重要。
0:30至4:30是他們的作業時間,絕不能提前一分鐘上道,到點前必須全員下道,這是“死命令”。他們負責的信號設備遍佈在約8公里長的隧道中,而本次的作業地點距離隧道口約有3.3公里。為在既定時間裏完成當日作業任務,這羣年輕人化身“地下暴走團”,扛起笨重的工料具沿路肩快步行進。
建站已近3年,他們每週要在這裏往返兩趟,9個人共走過兩萬多公里的路程,相當於繞了地球赤道半圈,不知跑爛多少雙鞋。“有時候感覺我們是鐵路上的‘赤腳醫生’,每個人都揹着沉重的‘醫療箱’,確保沿線設備安全。”公維利笑着説。
隧道里黑暗、潮濕、寂靜,隨着向前深入,身後的隧道口早已不見蹤影,可前面的目的地還遙不可及。“在隧道里行走,有種走不完也回不去的感覺。”提及剛來工區時的感受,幾個人的回答相似。
走了半個多小時的路程,他們來不及歇腳,就開始爭分奪秒地作業。潮濕的環境對檢修標準的要求更為嚴苛,為保證設備的安全,他們想盡辦法保證設備箱內的濕度維持在最低水平。打開設備箱,他們第一時間換了乾燥劑,接着再用熱風槍吹乾箱內的每一個角落和零件。
忙完了“除濕”的第一步,後面的檢修程序十分繁重,但公維利卻不着急上手。他俯身一邊沿着軌枕細緻地查看道岔的每個部位,一邊聯繫人員將道岔扳動幾個來回,隨着幾聲接點“咔噠”打入槽中的聲音。這名90後“老將”迅速判斷出這組道岔有些調試過緊,便招呼工友着手調整。他們動作乾脆利落,僅5分鐘便解決了這一問題。
寒風中,隧道內的温度很低,可這羣小夥子的額頭卻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再精細一些、再對比一下、再試驗一次,夜裏3點多,他們對設備全方位複查後,列着縱隊折回隧道入口。
凌晨5點,他們開完總結會、整理好工具,公維利端出一鍋煨在飯煲裏的茶葉蛋分給大家,“這是我們班組的傳統,填個三分飽再睡個美覺,也是我們一天的小歡喜”。
隨着一輪紅日躍上地平線,又一批乘客即將踏上歸家的旅途。這是這羣小夥子的另一份歡喜。
劉智林 劉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