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給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帶來些什麼?
原標題:非洲觀察丨氣候變化給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帶來些什麼?
氣候變化是一項全球挑戰,給各國各地區生態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氣候變化給西非,特別是給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尼日利亞帶來的影響尤為顯著,挑戰也尤為嚴峻。
4月22日至23日舉行的領導人氣候峯會上,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應邀出席,成為參會的38個國家領導人之一,布哈里在會議上坦言尼日利亞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氣候變暖導致尼領土北部土地沙化、民眾的飲水生存成為難題;惡劣的生存環境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温牀,難以徹底撲滅;牧民被迫遷徙,與種植業農民爭奪土地,頻繁發生大規模流血衝突;極端氣候導致農業減產,糧食供應不穩定等。氣候變化帶來的一連串具體而又深入的影響,正在尼日利亞真實的發生。
△4月23日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出席領導人氣候峯會 圖片來自尼總統府官方社交媒體
乍得湖縮水90% 周邊民眾生活難以為繼
非洲大陸湖泊眾多,位於尼日利亞、尼日爾、乍得和喀麥隆邊境的乍得湖,湖區流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曾哺育近3000萬人。1960年代乍得湖面積超過26,000平方公里,是非洲第4大湖泊,但此後湖水逐年減少,到2001年底湖面已不足1500平方公里,湖水面積縮水超過90%。
△乍得湖湖面變化示意圖(圖片來源:尼日利亞2016年環保紀錄片《無處可逃》)
乍得湖的遭遇固然有過度放牧、砍伐森林,在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修建水庫等人為因素影響,然而氣候變化導致的降雨減少,乍得湖流域蒸發更加旺盛或許也是這場危機不可忽視的原因。現在乍得湖乾旱仍在持續,湖區許多魚類絕跡,農業收成和漁業產出不斷減少,2017有報告稱湖區周邊10.7萬居民需要人道主義救助,流域內包括尼日利亞居民在內的約1700萬人面臨饑荒威脅。
乍得湖南岸就是尼日利亞北部的博爾諾州,該州州長祖魯姆近年多次前往湖區周圍,試圖為迴歸的流離失所者和難民建立定居點,解決當地民眾安置和生活的基本問題。
惡劣的生存環境 成滋生恐怖主義的温牀
臭名昭著的極端恐怖組織“博科聖地”和由其分支出來的“伊斯蘭國西非省”就起源併發端於尼日利亞北部,活躍於乍得湖周邊國家,他們除了將尼北部博爾諾州的密林,如桑比薩森林作為藏身之所,乍得湖乾涸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孤島也被極端組織用於自己的據點,並且流竄於周邊多個國家,製造事端。
乍得湖的島嶼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雷莫攝於2016年
自2018年以來,博科聖地組織的襲擊事件激增,其中大部分襲擊集中在尼日利亞的博爾諾州。據不完全統計,自2009年恐怖組織在該地區發動襲以來,數千名婦女和女孩被綁架,3萬多平民和安全人員死亡,近300萬人流離失所,約30萬人逃往鄰國尋求庇護。
“博科聖地”組織資料圖
儘管生存環境不斷惡化,但該地區人口仍處於增長狀態,據專家分析估計2011年以前的20年間乍得湖盆地每年人口增長率在2.5%~3%之間。氣候變化引起的貧困和飢餓讓極端組織當地進行招募時更加便利和容易,該組織還不時綁架並強迫未成年男女加入他們的行列,造成當下該區域極端恐怖主義勢力難以被剿滅的現狀。
遊牧部族被迫南下 與農民爭搶土地致流血衝突頻發
氣候變化導致乍得湖乾涸,當地植被逐年減少,遊牧部族不得不向水草更為茂盛的南部地區遷徙,特別是近十年來,牧民南遷這一趨勢正逐漸加強,數百萬牧民帶着自己的牲畜來到種植農業生產區,由於爭奪土地,或者因牲畜踐踏莊稼等瑣事導致的農牧民之間的流血衝突時有發生,越演越烈,位於尼日利亞中部貝努埃州、卡杜納州、納薩拉瓦州和高原州是農牧民衝突的重災區,流血衝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尼日利亞死於農牧民衝突的人數估計在2500人左右,比同一時期因“博科聖地”暴恐活動而死亡的人數還要多,而近年來每年因農牧民衝突喪生的人數在1000人以上,加劇了當地社會的不安全感。
尼北部遊牧部族遷徙
尼日利亞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曾出台多個政策試圖遏制雙方衝突頻繁發生,然而效果並不明顯,牧民和農民因土地、水等資源發生的衝突,事關各自的經濟利益乃至生存權,也許只有實現雙方的可持續發展,矛盾方才可能化解。
尼乍得湖畔居民飲水困難
氣候變化導致糧食減產 農民遭受損失糧食安全受威脅
近年來,尼日利亞氣候也有所變化,部分地區易出現極端天氣,例如降水減少或降水強度增加等狀況,洪水和乾旱也比從前更為頻繁。尼日利亞國內90%的農業產出來自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户,在極端天氣面前,種植收成往往大幅減少,甚至顆粒無收,農民遭受損失,糧食安全也受到威脅。雖無法計算天氣原因對該國農業產出造成的具體經濟損失,不少農户抱怨自己的作洪澇和乾旱對農業的造成的破壞和損失顯然是驚人的。尼日利亞各界都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包括提議興修水利、調整種植作物的種類、建立農業保險、對農民的借貸融資等等。
尼日利亞阿比亞州農民在查看玉米受災後的情況 圖片來自尼日利亞《農業與食品環境》雜誌
尼政府通過政策指導和立法應對氣候變化
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在這一次的氣候峯會再次重申承諾,尼日利亞計劃到2030年無條件削減碳排放20%,在有國際支持的條件下削減碳排放45%。布哈里説尼日利亞正在實施無害環境和氣候友好計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例如引導民眾從柴火灶向煤油、天然氣、沼氣取火等方式轉變,正在努力逐步實現能源多元化,並且希望通過向農民提供準確和及時的天氣預報,提高農業效率和生產力。
△亞歷克斯·埃克韋姆(Alex Ekwueme)聯邦大學太陽能供電項目2019年8月啓用 圖片來自尼日利亞《有線》新聞網站
4月7至9日,在尼日利亞國家環境委員會會議上,尼環境部國務部長莎倫·伊凱亞佐爾呼籲國會應儘快通過《氣候變化法案》,目前該法案已在眾議院通過二讀。專業人士稱該法案將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堅實的法律框架,有助於實現該國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作出的承諾。
亟需國際援助 提高自身治理能力是關鍵
△尼日利亞國民議會大樓資料圖
尼日利亞阿布賈環境保護委員會規劃研究總監阿德耶米在接受總枱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首先應當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權利,當生存都成問題的時候環保政策無法得到人們的理解,執行效果也將會大打折扣;此外他説必須要承認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包括尼日利亞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各方面能力與發達國家有着明顯的差距,尼日利亞需要國際社會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尼政府也應該在環保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最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關鍵,其中,發展經濟、消除貧困也是治理環境問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一環。(總枱記者 何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