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浦東機場海關方艙運行一年:見證中國“國門”戰“疫”歷程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綜合

題:浦東機場海關方艙運行一年:見證中國“國門”戰“疫”歷程

新華社記者吳宇

一年前,在有“中國‘國門’戰‘疫’風暴眼”之稱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兩排由集裝箱搭建的白色簡易房建立起來。經過T1、T2候機樓,這兩排貼有“中國海關”中英文標識的房子並不起眼。這就是對入境旅客進行核酸採樣的海關方艙。

這兩處在“外防輸入”背景下誕生的海關方艙,平均每天都要對2000名左右入境人員進行核酸採樣,一年來採樣總數已近70萬人次。這裏既是中國“國門”防範新冠肺炎疫情輸入的“最前線”,保衞上海“家門”安全的“戰鬥堡壘”,也是入境人員接受並體驗中國防疫管理的第一站。這裏,既嚴格細緻又不乏温度。

丁豔是浦東國際機場海關的一名副科長。去年3月中旬,她報名支援核酸採樣一線。其後的兩個多月,隨着疫情防控形勢與政策不斷變化調整,她與採樣組戰友經歷了16次搬遷。室內與室外、賓館與食堂、大巴與帳篷……都曾是採樣“戰場”。而隨着方艙方案付諸實施,採樣工作終於有了穩固的“堡壘”。

據浦東國際機場海關旅檢處副處長張奕介紹,在空港口岸建設方艙,是在海關總署統一部署下,上海海關的一項創新性“戰”疫舉措。在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經過不斷完善,目前浦東國際機場海關方艙總計擁有96個標準採樣工位,設計工作量可達每天5000人次。

記者通過監控屏幕瞭解到,方艙內的採樣工位有1.2米見方,支持同時開展鼻咽拭子和血液樣本採集。當入境人員排隊進入,“全副武裝”的採樣人員一對一“迎戰”,並在每次採樣後進行場所消毒。在採樣人員身後的牆壁上,開有5個風口,可通過單向的強大氣流將方艙裏的空氣吹向室外。得益於科學合理的設計,迄今為止,方艙採樣工作人員“零感染”。

張煒去年2月下旬調任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副關長,擔任上海海關空港口岸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採樣組組長,是“國門”戰“疫”的親歷者。他告訴記者,採樣初期,不同工作人員採樣手法存在較大差異,效果很難評估。有人綜合採樣質量比較高,經過總結提煉其經驗並與地方醫院深入交流,同時考慮進境被採樣人員切身感受,一套標準化採樣法自去年8月開始在浦東機場海關方艙推廣。

“我們發現,只有堅持標準化操作,才能保證採樣的數量及後續的檢測質量。如同在機場口岸開創性建設集約高效的方艙一樣,這套在實戰中摸索出來的標準化採樣手法,也是人們面對複雜多變的新冠病毒,不斷深化、優化相關科學認識和有效應對的成果與見證。”張煒説。

來自上海市衞生健康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上海口岸累計報告境外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731例。海關方艙作為“國門”第一線的“戰鬥堡壘”,通過精準防控、科技助力,真正抓住了防疫重點,為後續聯防聯控工作順利開展創造了條件。

從去年3月中旬起,浦東機場入境人員核酸採樣工作,開始在上海海關指導下交由地方衞生機構承擔,每月都有140名左右來自上海各區的醫護人員馳援採樣一線,總數已超過1800人次。來自徐彙區大華醫院骨科的劉梅華就是其中一員,她去年和今年兩次馳援機場,先後負責29名和35名護士的工作安排和生活管理。

“當採樣對象不願配合或提出質疑時,我們就會耐心解釋,這樣對你,正是為了保護你和家人的生命健康,也是為了守好‘國門’第一道關。這時,海關的朋友也會站出來幫助疏導,讓入境人員感受到疫情管理的人情和温度。在方艙,地方醫護人員與海關工作人員都是聯防聯控機制中的一環,更是在一個‘戰壕’裏奮鬥的戰友。”劉梅華説。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