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明的4項“看家”技術,被西方國家悉數盜取,可惜少有人知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唯一未曾出現過文化斷層的古老國都,不僅擁有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史,而且也擁有無數的珍奇異寶和發明創造。
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古代先賢的智慧結晶,在某些特定的歷史階段,卻被西方竊賊強取豪奪,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國寶”顧名思義,是一個國家拒絕向外界透露的珍貴文化或物品。但是這些密不外傳的“國寶”,很容易被他國間諜竊取。
我國有四項國寶級技術,全都被西方成功悉數竊取,可惜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絲綢”,指的是用蠶絲或人造絲,純織或交織而成的織品總稱。但是在古代社會,絲綢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
後來隨着生產力逐漸發展,人們開始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於是在西漢時期,大批絲綢源源不斷地運往國外,這是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荷馬史詩·奧德賽》中記載:“從門閾直到內室,椅子上放着柔軟的綺羅(絲綢)”,希臘與羅馬貴族都以身穿絲綢為榮。
公元六世紀,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為了能夠了解絲綢及製造技術,曾派遣傳教士來到中國。並將蠶種和樹種私自帶回拜占庭,從此歐洲才有了蠶絲業。
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曾指出,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工業間諜”,就應該是傳教士竊取中國絲綢工藝,當這項技術被盜之後,重創了中國經濟。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謝肇淛曾在《五雜俎》中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
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由於中國瓷器通過海上運輸,走出國門並走向西方世界,所以中國才有“China”的叫法。
中世紀時,歐洲人對瓷器格外欣賞,但由於歐洲人不知道瓷器的製造工藝,於是就派出了工業間諜殷弘緒。
作為法國傳教士,他在18世紀初,來到中國竊取“白金”製造技術。由於他是一個地道的中國通,所以很快便了解了瓷器製造技術。
1712年-1722年,殷弘緒將瓷器製作細節以及相關樣本,寫成報告之後寄回歐洲。
在這份報告中細緻到了材料、配比,以及黏土的揉法和卷法、燒製法等,從而使法國人成功仿造出瓷器,此後又傳遍歐洲各地。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品茗是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早在上古時期,神農氏便發現了茶葉,到了秦漢時期,茶葉已經成為達官貴人和老百姓的日常飲品。
但在明朝時期,茶葉開始傳入歐洲,於是西方人開始對這個神秘植物,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
1560年,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喬裝打扮成一位商人,花了4年時間,來往於中國貿易口岸。他不僅搞清了“茶”的來龍去脈,而且也將茶樹種子帶回國。
後來他把所見所聞,寫入了《中國茶飲錄》,這是歐洲第一本介紹中國茶葉的專著。
“宣紙”是文房四寶之一,作為書、畫時的必備載體,已經成為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唐朝由於國力十分強盛,所以周邊國家都紛紛派遣唐使入唐。尤其是對位於東南亞的朝鮮、越南,以及日本小國的應該尤為深刻。
現在的日本作為西方七國集團成員之一,早已經融入了西方世界的朋友圈。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説日本不僅接受了西方文化,並且很好的學習和繼承了西方思想,可謂大有“青出於藍勝於藍”的趨勢。
日本的科學技術工程體系,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工業文明,所以日本的工業才會十分發達。
從整體方面來講,日本實行了西式民主政治制度,主要是西式選舉及多黨制,這獲得了西方學者及政治家的一致認可。
事實上如果論工業間諜、論竊取技術,不僅是西方國家的強項,而且也是日本這個東亞小國的拿手好戲。
關於中國宣紙工藝被竊的説法很多,據説從唐朝開始一直到建國之後,在長達近千年的時間中,日本人從未放棄對宣紙技術的覬覦。
改革開放初期,日本人藉着來華的機會,以及中國人毫無商業保密頭腦的空隙,在去涇縣“參觀考察”時,看到了宣紙製作時的每一道工藝。
並且身邊的專業人員,還在為他們詳細的講解,所以日本人輕而易舉,獲取了宣紙製造的整個流程以及“紙藥”的配方。
每個國家都有不為世人所知的國寶,但是在西方列強的眼中,他們一直都想將中國的國寶據為己有。
西方的強盜思維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在西方人心目中,自己做不出來的東西,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偷或搶,而我國的四個國寶級技術就是這樣流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