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百年黃河鐵路橋與三代“守橋人”

  新華社濟南2月11日電(記者邵魯文)“我家是一個鐵路世家,爺爺、父親和我都是鐵路橋樑工,守護着濼口黃河鐵路大橋。”説這話的,是剛參加工作僅半年時間的“95後”金玉婷。

  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是黃河上唯一在承擔鐵路運輸任務的百年老橋。目前,每天仍有28趟旅客列車從橋上經過,因此必須時刻有人負責巡檢、值守和應對突發情況。多少年來,這座全長1235米的大橋,傾注了幾代鐵路“守橋人”的心血。

  金玉婷就是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濟南工務段的新一代“守橋人”,也是為數不多的女“守橋人”。雖然參加工作時間不長,她深知守橋責任和意義重大。“能成為家裏的第三代‘守橋人’,是我一直期盼的事情。”金玉婷説,他的爺爺金化錢、父親金光輝,都是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上的“守橋人”,從小聽着爺爺和父親講的大橋故事長大的她,早就對橋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姑娘參加工作來當‘守橋人’,也是受了家庭的影響。”金光輝告訴記者,他的父親金化錢因年輕時家裏生活困難,為了能吃口飽飯,減輕家裏生活負擔,1958年參加了鐵路工務招工,成為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上的第一代“守橋人”。

  兒時的金玉婷,常聽爺爺講維修鐵路的事情。“那會兒,鐵路線路還是木枕,鋼軌是43kg/m的輕型鋼軌,主要來自日本、德國等國家,國產鋼軌很少能見到。”金玉婷説,爺爺曾告訴他,每次作業都是利用十幾、二十分鐘列車間隔,一點一點維修橋樑設備。

  1989年,金光輝也進入鐵路部門工作。自2000年,濼口黃河大橋完成修復改造,重新開通啓用後,金光輝通過了層層篩選,來到父親奮鬥過的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如願成為第二代“守橋人”。金光輝説,隨着對鐵路通貨能力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線路設備逐步完成50kg/m到60kg/m鋼軌的改造,父輩時所用的老舊笨重的工機被更加便捷的新工具替換。

  “守橋人”並不是個輕鬆的工作。每年冬季,為確保橋樑狀態良好,時刻謹防凌汛危害,隨時關注水位變化,需要鐵路職工輪流堅守崗位。久而久之,鐵路橋樑工與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共度春節成了一種習慣。

  金光輝和金玉婷父女倆告訴記者,雖然辛苦,但隨着時代和技術的進步,今天“守橋人”維修養護大橋,已不用像金化錢時那樣全靠手抬肩扛,電動打磨機、電動扳手、電子道尺、無人機等先進工具實現了人機協同,信息化、智能化、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更是大大提高了橋樑檢修保養的精細程度,鋼軌也實現了國產化。

  “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是我的爺爺和爸爸用幾十年歲月工作過的地方,這橋上的每一寸地方,我的爸爸和爺爺當年都曾經無數次走過、看過。”站在濼口黃河鐵路大橋上,金玉婷總是十分感慨。

  金玉婷説,大年初一,她要和父親一起值班守橋,也趁這個機會,再多學習點橋隧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我一定要好好幹,把這座橋樑守護好。”説這話時,這個“95後”的眼中充滿了堅定。(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春走基層)百年黃河鐵路橋與三代“守橋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