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烏魯木齊8月13日電 題:成林身上的11道傷疤
中新社記者 李純
中國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副參謀長成林的身上有11道傷疤,在他看來,這是入伍22年間得到的“榮譽”。
第一道傷疤是在2009年留下的。當時,擔任特勤連排長的成林帶領十幾名官兵配合公安機關執行設卡抓捕任務。一名男子在接受盤問時,突然從肋下抽出一把30釐米長的尖刀,順勢朝成林劈砍下來。
刀刃劃過鋼盔,成林抬起左臂格擋,鮮血瞬間染紅了衣袖。他順勢抓住暴徒的手腕,右拳猛擊對方下顎,一拳將其打暈。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成林説,一切發生得太突然,自己竟然“感覺不到疼痛”。
這樣的生死瞬間在成林的軍旅生涯中還有許多次。某年,成林帶隊配合公安民警執行某區域搜索任務。排查到一户院落時,躲在暗處的暴徒突然迎面衝來。砍刀落下的一瞬,成林下意識側身閃躲,左腿被劃開一條10釐米的傷口。暴徒再次舉刀砍來,成林反手抽出警棍擋住砍刀,順勢劈頸擊腕、一招制敵。
在十多次重大反恐維穩行動中直面生死,23次在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成林的身上留下了11處傷疤。他認為,每一道傷疤都是一枚“勳章”,是在“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名特戰隊員”。
採訪期間,記者與成林握了握手。他的手厚實、有力,像是包裹了一層膠皮的鐵疙瘩,手掌幾乎沒有柔軟的地方,手背指根處則是一層老繭。擊打牆壁一千次是他每天的“必修課”。大隊部上尉參謀買爾佳提告訴中新社記者,每次從成林屋門前走過,都能聽到捶打牆面的聲音。
快速反應、一擊制敵,這與成林在平日的軍事訓練中追求“絕對速度”“絕對力量”密切相關。該支隊特戰三大隊偵察員劉亮用一個“猛”字評價成林:“他爬大繩特別猛,左手一握、右手一握,就那麼上去了。”“訓練熱情永遠在線。”
如今走上指揮崗位,成林每天仍會抽出至少半小時進行訓練。“不打打拳,內心就會覺得空蕩蕩的。”用他的話説,訓練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和愛好,這樣的全情投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從戰士成為指揮員後,成林的軍事訓練也邁向了“更高層次”。作為支隊的副參謀長,他的工作重心轉向為全支隊制定訓練、考評計劃,以訓練大綱為基礎,結合自身經驗,探索效果更好的戰法訓法。
近年來,成林與支隊官兵邊訓練邊研究,在多種複雜地形環境中檢驗新裝備作戰效能和高原高寒地域的戰術戰法,制定完善的“山地捕殲”“營地遇襲反擊”等十餘種戰法訓法在部隊中推廣應用。
劉亮説,成林對訓練的各方面要求都非常嚴格。每個季度,他都會召集各層級指戰員,根據不同地形堆砌沙盤,然後進行紅藍對抗戰術推演,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設想一遍,甚至包括區域內可能出現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制定多套預案,在沙盤上颳起“頭腦風暴”。
“以這種高標準的要求進行訓練,實戰也不會差。”劉亮説。買爾佳提則表示,“無聲的號召”是成林的工作方式:“他總是從自己做起,嚴兵先嚴己、嚴軍官。”直到今天,訓練場上仍能經常看到這位支隊副參謀長的身影,示範戰術動作要領,跑在隊伍最前頭,與戰士們一同揮灑汗水。
成林帶過的兵裏,百餘名官兵因訓練成績突出立功受獎,30餘名戰士考學提幹,20餘人在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從“武狀元”到“武教頭”,成林認為,用訓練熱情感染一批人,比自己拿到比武第一更有成就感。
他也提到,軍人受傷留疤很正常,但不希望自己帶的兵去吃沒必要的苦,經歷沒效果的磨練。“訓練要科學、合理,吃的苦、受的傷要有意義。”
又説回第一次在戰鬥中留下的傷疤,成林説,暴徒被擊倒後,是身旁的戰友們將其制服。那次經歷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個原因便是團隊力量所帶來的自信,這也是他尋求戰鬥力建設“最優解”的出發點。只有團隊中每個人都有着過硬的能力,才能實現“眾木成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