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走向“開放之城”十年遞出系列“新名片”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千年古城走向“開放之城”十年遞出系列“新名片”

新聞發佈會現場 紹興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紹興8月29日電(記者 項菁)這十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何新變新貌?

從“東亞文化之都”“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等名片創建,到“三大‘國字號’開放平台”“四大浙江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落地,再到“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全國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試點”……

一系列“新名片”刷新了人們對浙江紹興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單一印象,也折射了千年古城不斷擴大“開放之門”的奮進之路。

在29日紹興召開的中共紹興市委“‘浙’十年·紹興”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中共紹興市委書記盛閲春講述了古城不斷擦亮“金名片”、遞出“新名片”的十年發展歷程。在其看來,新時代紹興這十年,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光輝印跡。

“紹興以全國萬分之八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千分之六的生產總值。”盛閲春説,十年間,紹興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3620億元,連續邁過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三個千億大關,今年紹興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7000億元。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的製造業“優等生”,面對轉型升級“陣痛期”,紹興持續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浙江省級試點、“雙十雙百”集羣製造行動,連續十年榮獲浙江省“騰籠換鳥”考核先進市,獲得國務院“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督查激勵。

特別是在傳統產業破舊立新方面,當地發揮柯橋“印染+市場”特色優勢和上虞化工產業鏈基礎優勢,自2018年起,推進越城區67家印染、化工企業分別向兩地跨域集聚,騰退用地1萬餘畝,整合形成5大印染組團、19家大型化工企業,新增產值1000億元。

改革創新是城市躍變的“第一動力”。中共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施惠芳在發佈會上説,這些年,當地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首位戰略,積極打造新時代“名士之鄉”,城市人才吸引力躍居全國第27位。其中,紹興科創大走廊列入浙江省級戰略佈局,鑑湖實驗室入選首批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並建成浙江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16家。

這十年,千年古城融通內外,駛入“開放之城”“快車道”。圍繞“跳出紹興發展紹興”使命要求,紹興推進古城新城聯動發展和“融杭聯甬接滬”戰略,推動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城市建成區面積從286平方公里擴展到38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60.3%提高到71.5%。

尤其在“開放之城”建設上,盛閲春介紹,紹興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紹興綜合保税區三大“國字號”開放平台,並建設海峽兩岸(紹興)數字經濟產業合作區和杭紹臨空經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紹興片區等開放平台,紹興軌道交通1號線、杭紹台高速、杭台高鐵、嘉紹大橋等重大項目已建成投運,杭甬“雙城記”金扁擔作用日益顯現。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成為紹興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的金鑰匙。這些年,當地舉辦“東亞文化之都”系列活動,成為中日韓文化交流重要紐帶;成立國內高校首個書法學院——蘭亭書法學院,海外“蘭亭書法學堂”拓展到9個國家,成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名片”;自2014年起每年舉行“大師對話”活動,用“魯迅符號”鏈接世界……

目前,紹興已與27個國家的54個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與34個國外城市簽訂發展友好交流關係備忘錄,形成了覆蓋全球的國際友城交流網絡。

紹興不斷遞出“新名片”之時,也持續擦亮古城“金名片”。十年來,紹興推進文創大走廊和浙東運河、浙東唐詩之路、古越文明等三大文化帶建設,目前文創大走廊已建設500餘個項目,完成投資超600億元。

當地還制定實施《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紹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紹興黃酒保護和發展條例》,用法治力量守護文化文物,同時建成名人館、清廉館、古城北大門,浙東運河文化園、陽明故居及紀念館、蔡元培紀念館也即將亮相,逐步形成“一城一橋三故里”格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2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年古城走向“開放之城”十年遞出系列“新名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