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3月4日電 3月5日,是中國青年志願者服務日。青年,關聯着青春、活力和希望。志願者,意味着奉獻、體驗和成長。在海外各國,活躍着這樣一羣年輕人,他們不僅將中文和中華文化帶到世界各個角落,也以真誠、汗水和熱情助力國際交往,參與書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壯麗篇章。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
在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任教的陳鍾鈴給學員們講課
立足語言文化 助力國際交往
陳鍾玲至今都記得,初到老撾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做中文教育志願者時,那種緊張、興奮又躊躇滿志的心情。
到達老撾的第二天,她便直接投入教學當中。剛開始面對着30多名零基礎學生,她在講台上“手舞足蹈、用全身肢體比劃着動作”,可謂“拼盡全力”,執教期間還經常備課到深夜。
“雖然很累,但是值得。”她説,“學生們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教好中文的初衷是我的動力。
2021年,正值中國和老撾建交60週年,雙方共同努力建設的中老鐵路於當年12月正式開通。為保障鐵路順利運營,機車司機、調度員、維修人員等須進行一定的中文培訓,陳鍾玲便參與了培訓工作。
“對我來説,這既是一種榮幸,也是很大的挑戰。”第一期培訓為時10周,要教授中文聽説讀寫和鐵路基本知識,時間緊,任務重。“文科出身的我,對於鐵路方面的理工科知識沒有任何瞭解,起初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給學員上課,真覺得難於上青天。”
“但青春就是用來燃燒的!”為了確保教學效果,不影響鐵路運營,陳鍾玲去網上查資料,去詢問相關專業的同學,去啃專業書籍。經過摸索學習,她獨創了一套方法,把複雜難懂的鐵路知識簡明化。對於進度較慢的學員,她還利用休息時間為他們“開小班”,一條條抽檢,直至水平達標。
“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培訓好這些學員,就是為國際交往做貢獻。”她感慨道,如今中老鐵路成功運營已數月,中老友誼邁入新時代,自己打心底裏覺得欣慰和自豪。
架起友誼橋樑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盡一份力
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們生活在世界各地。他們接觸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羣,擁抱不同的習俗和文化,感受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天下一家親”“美美與共”成為他們切身的體會。
在泰國擔任志願者的馮佰靜看來,中泰兩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優秀的,兩國人民都充滿對真善美的嚮往。執教期間,在文化差異的碰撞下,她和學生都加深了對“尊重”一詞的理解,更能夠去發現、去接納、去包容。
在格林納達執教過的李淑婷曾悉心輔導自己的學生參加“漢語橋”比賽,最終,那位學生通過努力贏得了第三名的優異成績,並因此獲得了去中國訪學一週的機會。
“從中國回來後,學生告訴我,他要更認真地學習中文,他想去中國讀書,去中國發展。”李淑婷説,那一刻,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志願者這個身份,語言是一種力量,能夠為學生打開一扇窗;她也深刻感受到,無論哪個國家的人,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求、對於人生價值的追尋都是相通的。
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孔子學院任教的餘沁教學員寫毛筆字
近年來,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們克服諸多困難,堅守海外崗位,在攜手抗疫中體悟着全人類是一個休慼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併為此盡着自己的一份力。
疫情之下,許多教學機構改為線上教學,但志願者們的熱情和辛勤並未減淡,他們快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用汗水和熱血鑄就語言學習、文化交流、文明互鑑的橋樑。
“這個世界需要溝通,文明與文明之間需要溝通。用語言溝通、超越國界,連接起不同文化與文明,找到和平且繁榮的未來,是一代又一代人孜孜不倦的事業,也是我做志願者最大的感想和收穫。”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執教的餘沁説。
“我堅信,我的選擇是有意義的,終將不負青春不負韶華。”在曼谷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願者的陳瑛説。
因為夢想,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遇見,因為遇見,終圓夢想。現今在全球各地,志願者們用自己的行動與擔當,讓瀚宇之花絢爛開放,用自己的責任與熱愛,見證並親歷着志願者事業的成長。一路有你,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