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諸暨有條“藥材長廊”綠了田野富了村民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綜合

浬浦村村民在藥材基地勞作

5月23日早上7點,諸暨市浬浦鎮浬浦村的藥材基地裏,62歲的村民錢幼紅和其他10多位村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正抓緊時機為藥材進行人工除草。這是一片芍藥基地,記者看到,芍藥已長到膝蓋高度,充滿了勃勃生機。

據浬浦鎮農業副鎮長趙立港介紹,目前該鎮的藥材種植面積達1500多畝,已成為浬浦鎮現代農業的一張新“名片”,它讓荒地披綠,村民變成工人,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義烏藥田被徵用 給浬浦鎮帶來機會

浬浦鎮種植藥材的故事還得從2017年説起。那年5月份,有一位陌生人來到浬浦村轉悠,他叫劉偉江,是諸暨市禾兮農業合作社總經理,曾是義烏市一家藥企的銷售員。近年來,隨着義烏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該藥企原先種植藥材的2000多畝土地全部被徵用,劉偉江由此看到了商機,回到家鄉租賃土地種植益母草等中藥材。當時,浬浦村剛好有一處120畝的蔬菜基地已經荒了幾年,村幹部正為此事發愁,雙方一拍即合,很快簽訂了土地租賃協議。

2017年7月,禾兮農業合作社順利種下了第一批益母草,因為是訂單式銷售,銷路不愁,效益可觀,畝產值達到八九萬元。基於此,這幾年合作社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今年上半年又向浬浦鎮兼溪村流轉土地300多畝,目前,該鎮藥材基地涉及浬浦、廊下、兼溪3個行政村,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左右。

記者沿着該鎮保和溪一路前行,映入眼簾的是長達5公里的“藥材長廊”,益母草、芍藥、米斛、浙貝母、温鬱金等中藥材成片種植,十分壯觀。趙立港説,以前這裏大多數都是荒地,改造成藥材基地,不僅綠了田野,更鼓了村民的腰包。

村民變身“工人” 開啓“8小時工作制”

因為藥材本身的特殊性,不能使用農藥,除草等很多養護環節必須人工操作,這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現在浬浦鎮400多名60歲以上村民搖身變成合作社的“工人”,他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輕鬆開啓“8小時工作制”。

錢幼紅邊勞動邊告訴記者,她是該鎮馬酈村人,已經在“禾兮”工作了4年,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能掙到3600元工資,而且還能兼顧家務,這種在家門口上班掙錢的感覺真好。

趙立港説,發展藥材基地不僅盤活了閒置土地,美化了環境,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和提供就業加快了“消薄”步伐,因此受到了村民們的普遍歡迎。小兼溪自然村56歲的種糧大户周旭軍,將自己承包的104畝土地也“慷慨”地流轉了出來。周旭軍當了10年的種糧大户,每年有20來萬元的收入,但周旭軍説,自己是個黨員,不能只考慮到個人的利益,要以大局為重,村裏發展藥材基地,全村的剩餘勞力都可以到基地掙錢,擁有固定收入,這樣的好事一定要支持。

打造康養小鎮 進入休閒旅遊“藍海”

3年來,鎮村幹部積極協調解決基地遇到的各種困難。劉偉江説,實打實的服務,讓合作社更加堅定了壯大發展中藥材產業的決心,他們準備把浬浦鎮的藥材基地面積發展到3000畝以上,同時還打算建造藥膳館,打造中藥康養小鎮,引領村民進入休閒旅遊的“藍海”。

劉偉江説,隨着中醫藥、保健、養生理唸的深入普及,藥食兼用的保健中藥產品日益受到市場青睞。今年,合作社將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中藥材優勢,收集全國各地的藥膳美食,建造一個“藥膳館”,目前已經收集了10多隻藥膳菜品。“這些菜品既能養生,又能滿足人們的味蕾,肯定會受到大家的追捧。”劉偉江很有信心地説。

關於打造中藥康養小鎮,合作社也有清晰的思路。劉偉江説,現在“空心村”比較多,他們將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一些“空心村”聯合改造成康養小鎮,項目以展示、普及中醫藥文化為導向,以旅遊休閒為載體,以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承為內涵,三者相互結合,遊客可以在這裏全面體驗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