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立陶宛休在道義上夜郎自大

人口不到300萬的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星期六宣佈退出中東歐與中國的“17+1”合作機制,就在兩天之前的星期四,該國議會在一項議案中將“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的罪名扣到了中國新疆頭上,呼應美英加在歐盟國家裏帶了這個壞頭。

“17+1”是一個開放的合作機制,立陶宛如果感覺合作效果不如預期,退出也無妨。但立陶宛顯然想要彰顯自己的退出姿態,加深歐洲大國、尤其是加深美國對它這樣做的印象。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在宣佈這一決定時指責“17+1”機制構成了中國“分裂歐盟”的因素,他好像生怕中方對立陶宛退出該機制“沒什麼感覺”一樣。

這是立陶宛的一貫做派,它是歐洲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但自獨立以來一直在政治上很激進,經常在反俄問題上扮演舉旗的角色,自詡“前線國家”。在與俄羅斯關係高度緊張的同時,它與白俄羅斯等接壤國家的關係也不好,與波蘭的歷史糾葛很深。

立陶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德國進攻蘇聯之前的1940年被蘇聯納入其版圖,由於歷史原因,它缺少安全感,對北約和美國有一份遠超西歐一般成員的特殊“死忠”,它對俄羅斯則有着與其國力極不相稱的激進敵對姿態。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市政廳的外牆上寫着美國前總統布什訪問該國時説的一句話:誰與立陶宛為敵,就是與美國為敵。確保這句話的可信似乎成了立陶宛外交的首要宗旨,極盡全力給美國送各種投名狀,獲得美國的讚賞也就成了立陶宛日常外交的行動指南。

本來新疆事務離立陶宛十分遙遠,該國近迫的關切多的是,歐洲國家干涉中國內政也且輪不到立陶宛,但這個波羅的海小國就是一下子蹦出去這麼遠。在台灣等其他問題上也有同樣動向,立陶宛於今年3月份宣佈將在台灣設“貿易代表處”,推進它與台灣的關係。

立陶宛今年以來的表現很契合中國成語描述的“跳樑小醜”,不過我們完全不值得為了它而動氣。立陶宛太小了,人口規模不足中國一線城市的一個區,它針對中國的所有表態都只具有象徵意義,是美國對華博弈所產生的一個半實半虛的臨時迴響。它自尊,我們就尊重它,它不自量力地自我膨脹,甚至想挑釁中國,我們就拉黑它,當它不存在。

這麼小的國家四處出擊,上趕着做大國博弈的工具,早晚要引火燒身,就像中國老百姓説的“不作不死”。波羅的海地區的地緣政治極其複雜,各種極端的歷史記憶嚴重重疊,今天的立陶宛不思化解舊恨,反而不斷構建新仇,有他們倒黴的時候。

少了立陶宛,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會少一份干擾,可以更加務實。它又不是意識形態,國家多一個少一個,沒有實際成果大一些小一些更重要。立陶宛退出該機制沒問題,但請它離中國的核心利益遠一點,找中國這樣的大國拉仇恨,它不配,而且這本身也非小國之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6 字。

轉載請註明: 社評:立陶宛休在道義上夜郎自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