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中方宣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據外交部網站消息,近一段時間,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反覆交涉、曉以利害,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此舉公然違背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就中方上述決定,立陶宛外交部10日發表聲明稱,對中方這一舉動表示“遺憾”,“並藉此機會重申,在尊重一箇中國原則的基礎上,立陶宛有意發展與台灣的互利關係,正如歐盟和世界其他國家所做的那樣”。有分析指出,上述聲明意味着,立方在口頭上不敢公然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同時又企圖繼續打“台灣牌”,並將自己與其他歐盟國家“捆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方有關反應完全正當合理、無可指責。立陶宛方面應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收回此前挑戰中國主權的出格言論,儘快叫停與台灣當局互設“代表處”的實質性行動,同時需要就相關問題作出嚴肅政治承諾。
公開資料顯示,上一次中國召回駐外大使,還是在1995年。當時,因美國政府允許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訪美,中國政府召回了時任駐美大使李道豫,直到美方承諾遵守一箇中國原則後,李道豫才奉命返任。更早之前,因荷蘭政府批准本國公司售台潛艇,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曾召回駐荷蘭大使。1981年5月,中荷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直至1984年2月1日才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
在中國外交史上,召回駐外大使的情況並不多見,但上述兩例均與台灣問題有關。這表明,一箇中國原則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中國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不容觸碰。此次中方因涉台問題召回駐立陶宛大使,顯示立陶宛已觸犯中國核心利益,性質惡劣,已直接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立陶宛共和國建交聯合公報》,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諾不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今年適逢中立兩國建交30週年,立陶宛卻在涉台問題上屢越紅線。今年3月,立陶宛方面宣佈,計劃年底在台灣開設“貿易代表辦公室”。7月20日,立陶宛和台灣當局宣佈“互設代表處”。民進黨當局稱,這是歐洲國家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並吹噓説這是“重要的外交突破”。
此前的8月8日,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在立主流媒體《共和國報》發表題為《台灣屬於中國是國際共識》的署名文章,向公眾介紹台灣問題的由來與實質。文章開篇即寫明:台灣問題嚴重干擾了中立關係的穩定與發展。
崔洪建認為,中方此時宣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決定非常及時。一方面,今年以來立陶宛反華動作不斷,相關事態已經積累了一段時間。另一方面,立政府雖宣佈在台設立“代表處”,但“代表處”仍未正式落地,中方此反應將對立方起到警示威懾作用。
崔洪建指出,中方此舉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在台灣問題上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至於此事是否會影響整體中歐關係,崔洪建認為影響有限。一方面,在台灣問題上試圖公然挑戰中方底線的歐洲國家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無意傷害對華合作關係,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立9年以來成果豐碩。另一方面,體量有限的立陶宛之所以衝上“反華”前線,背後有其國內政治變化的特殊性,也有藉此向美國拜登政府示好的“小算盤”。
俄羅斯《真理報》7月下旬曾刊文指出,立陶宛實施“對抗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其經濟、人口、軍事能力很不相符。“這種行為看起來十分愚蠢,對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好處”。立陶宛若執意勾結“台獨”、惡化中立關係,最終受損的將是其自身經濟發展。對於立陶宛欲在台設立“代表處”一事,《真理報》也曾刊文發問:“究竟是誰的主意,是美國的還是立陶宛自己的?”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專家梅澤維奇表示,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完全可以用“無視理性”來解釋。
作為北約成員國,立陶宛在軍事上與美國聯繫密切。在當前中美博弈的背景下,面對中俄和歐俄關係的發展,日益被邊緣化的立陶宛錯誤地作出了“押寶”美國、對抗中國的選擇。就連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在今年4月發佈的一篇評論中也曾直言,立陶宛的舉動,只是希望“能引起華盛頓的注意”。但立陶宛的全球影響力終究有限,對華如此,對美亦是如此。
申知非大使在《台灣屬於中國是國際共識》一文中寫道:希望立陶宛政府和人民擦亮眼睛,不要被“台獨”分裂勢力所利用。歷史的車輪正加速前進,歷史性錯誤必將被糾正。
本報北京8月11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