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掛號排長隊 我力不從心
我是《文匯報》老讀者,今年85歲,老伴84歲,今來信主要是反映看病難,掛號排長隊,我們有些力不從心。一次去醫院看病,掛號處寫出八十歲以上老人優先,我直接到窗口去掛號,卻被保安要求到後面去排隊:“你看他們都年紀很大了。”無奈我只得向後轉。
建議:今後掛號能否附上本人身份證,到了規定年齡者可以照顧。否則“80歲以上優先”就成了一紙空文,流於形式。
——讀者 沈雪根
收到來信,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與沈雪根讀者取得聯繫,老人告訴記者,他和老伴都有一些常見的老年病,每月都要去醫院看病取藥,一般是在家周邊的社區醫院,有時也會去三甲醫院。談及這次來信,老人説:“不是要投訴,我也知道醫院很難,只是希望能有更好的辦法把照顧老人這件好事落實好。”他再三對記者説,作為一個老讀者,看到《文匯報》推出“讀者”專版接受讀者建言獻策,他考慮再三覺得有必要提一提這件事,希望有關部門能引起重視。
仁濟醫院東院門診大廳裏,便民服務中心及“照顧窗口”標識醒目。本報記者 何易攝
記者調查:專窗以外,還有更多便捷途徑
記者隨即對本市多家三甲醫院和社區醫院進行了走訪調查。
位於浦東的仁濟醫院東院就是沈雪根讀者曾經去的一家三甲醫院,記者在現場發現,由於疫情防控要求,醫院門診現在實施的是先網上預約再到現場掛號的方式。門診大廳裏十幾台“門診就醫自助一站式”掛號機一字排開,分流求診病人。現場排隊的多數是拿着手機的中青年人。“老人也可以在這些自助機上掛號,遇上實在不會用手機的,我們會引導其到便民服務中心去,那兒有專人服務。”現場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家屬陪同的老人,可以由家屬代為掛號,而獨自前來的70歲以上老人,只要向分診台提出要求都會得到幫助。記者發現在門診藥房18個取藥窗口裏,有2個窗口在顯眼位置上標記着“70歲以上老人(本人)照顧窗”,時至下午取藥的人不多,專窗前少有人光顧。
上午7點50分,華山醫院各門診樓層已經有不少人提前就坐在候診區等候。皮膚科普通門診分診台前一名護士對人羣招呼道:“請70歲以上的老人排這裏,其他人排這裏。”前者步履緩慢,後者迅速集結。待兩支隊伍成形,8點就診時間也到了。70歲以上的隊伍被率先請入就診區。
護士告訴記者,看病預約掛號都可在網上進行,但是看診、繳費、拿藥還是需要現場排隊。華山醫院的做法是在每個環節都設置“照顧窗口”。以門診收費處為例,二層門診收費處共有5個窗口,1號窗用紅色大號字體標出“退費│照顧”字樣;同時,左下角還有一張紙列明瞭優先照顧對象,其中就有“七十歲以上老人”人羣。在記者觀察的半小時裏,1號窗通常僅有1至2人排隊,其他窗口的隊伍則很長。
上午10點多,長寧區仙霞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大廳里人不多,幾個窗口都沒有出現排隊的情況。
91歲的楊爾康老人正站在醫院院子裏喝水,順便曬一會兒太陽,他來醫院做B超是早就和家庭醫生預約好的。他告訴記者,自己經常來社區醫院看病,因為人少方便,醫生對他的情況也很熟悉。因為推行全科家庭醫生制度,社區醫院沒有大排長隊的狀況。如楊爾康老人所説一樣,不僅預約就診方便,同時醫患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可以解決老人們個性化的需求。
黨辦主任戴敏介紹説,雖然沒有專窗服務,但每個窗口都有服務政策。在這裏,65歲以上老年人被作為重點人羣管理,窗口旁的便民服務中心有志願者坐鎮,一旦看到有老年人尋求幫助,他們便會立即伸出援手。
專家建議:管理細節可以更精巧提升感知度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彭勃教授表示,八旬老人排長隊的確很辛苦,何況還是帶病之身。隨着城市快速進入老齡化,醫療資源日益緊張,某些三甲綜合性醫院每天門診病人中,70歲以上病患超過了70%。“照顧誰,不照顧誰”,優待管理規定執行起來的確存在很大難度。
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優良傳統,照顧老年人羣實際利益,這是現代文明城市的追求。圍繞這個話題,存在着三種選擇項:法律政策、管理規定和社會風尚。第一,通過法律政策來確保強制性執行,這在目前的情況下並不現實。第二,通過單位的管理規定實現優待,可以考慮適當創新管理辦法,比如在預約掛號中可以優待老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採取電子叫號,實現讓老人優先掛號;第三,社會風尚的層次。弘揚尊老傳統,儘量禮讓老年人。
隨着社會的進步,安靜、人少的社區醫院,也越來越注重醫學上的人文關懷,實施柔性的照顧政策,同時還能照顧到老年人的自尊心。醫療管理細節可以做得更精巧,對於患有常見病的老人,可以儘量安排到就近的社區醫院分診、分流。
作者:何易 周辰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