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對台灣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台灣的“機車大軍”。據統計,全台機車牌照登記已超過1500萬輛。連台灣民眾的口頭語裏,機車的存在感都很強——“你很機車哦”。
台灣的氣候確實適宜騎摩托車。正如1976樂隊的歌詞,“這沒有冬天,這是亞熱帶”。在台灣,不論何時都可以戴上頭盔跳上機車,來一次説走就走的兜風。如果是在東北的冬天,零下的氣温,結冰的道路,騎摩托車就有諸多不便了。
台灣機車文化的形成,也與歷史息息相關。1960年代,台灣對進口汽車課以重税,島內汽車行業產能又低,汽車價格高不可攀。所以,機車就成了台灣人出行的第一選擇。即便後來台灣經濟高速發展,汽車不再遙不可及,但台灣人已經習慣了使用機車,更何況,汽車還要考慮油費貴、停車難的問題。
此外,台灣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未對城市格局做前瞻性規劃,公共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方向不匹配,滿足不了市民的需求。不少台灣民眾回家“最後一里路”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甚至從家走到車站的時間比搭車時間還長。既然汽車與公共交通都不方便,機車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島內性價比最高的出行方式。
機車在台灣盛行多年,但隨之產生的相關問題也不容忽視。俗話説,汽車是“鐵包肉”,機車是“肉包鐵”,一旦發生事故,騎手出現危險的幾率非常高。近幾年,台灣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中,有60%是機車騎士,這樣的風險豈容忽視?
但是,想要限制摩托車的使用,島內摩托車生產商第一個不答應。整條機車生產線關係無數人的飯碗,所謂“百萬漕工,衣食所繫”,哪個政客敢“限摩”?第二,每輛機車上坐的都是一張選票,機車黨對“禁摩”政策的抵制,讓台當局慎之又慎。2015年,台中市議會曾通過“禁摩”政策,近3000輛機車圍堵市府抗議,台中只得“虛心接受”市民的意見。
總之,台灣摩托車多,有氣候、產業發展和歷史等多方面原因,也製造了台灣獨特的“機車文化”。相信在短時間內,台灣的“機車大軍”仍將是寶島一景。
策劃/牛寧
文案/鄭雲天
主播/鄭雲天
後期/趙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