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係黨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所在,是廣大人民羣眾共同期盼,要自覺主動縮小地區、城鄉和收入差距,提供更加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
科學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和願景目標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必須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富裕”是目的,代表了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體現效率,重點解決發展不充分問題,目的是通過高質量發展實現社會財富“蛋糕”的最大化。“共同”是方式,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生產關係,彰顯公平,重點解決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目的是公平公正地分好社會財富“蛋糕”,不斷化解發展不平衡問題。因此,“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關係的有機組合,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在共同富裕領域邁出重要步伐,到2035年,我國將在共同富裕領域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經濟發展更加高質量,居民生活更加高品質,區域發展更加平衡,城鄉發展更加協調,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
妥善處理促進共同富裕中的若干重大關係
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促進共同富裕要注重效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通過有效市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紮實的物質基礎。同時要注重公平,發揮有為政府的引導作用,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
處理好發展與共享的關係。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石,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全民參與、全民共建,最終實現全民共享。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暢通向上流動通道,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蔘與、人人共享的發展環境。
處理好先富與後富的關係。促進共同富裕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重點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於創業的致富帶頭人,並不斷完善先富帶後富、幫後富的機制,深入實施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持續推進智力支援、產業支援、民生改善、文化教育支援,加強對欠發達地區幫扶,大力推進產業合作、消費幫扶和勞務協作,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
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堅持循序漸進,對共同富裕的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有充分估計,既要遵循規律、積極有為,又不能脱離實際,要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實現共同富裕,同時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使共同富裕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與現代化建設進程相協調,不斷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階段性、標誌性成果。
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抓手,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羣體就業支持體系,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着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提高農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
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抓手,着力提高實體經濟發展質量。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經濟、科技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數字化變革中搶佔先機,堅定不移提高實體經濟質量效益。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斷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抓手,着力縮小地區差距。立足各地區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推進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的平衡。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實施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強化開放大通道建設。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增強維護國家國防、糧食、生態、能源、產業安全能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承接新興產業佈局和轉移。推動東部地區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率先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完善先富幫後富的幫扶機制,堅持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深化東北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完善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型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等精準支持政策,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
以城鄉融合為抓手,着力縮小城鄉差距。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逐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傳導和平等交換,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建立城市人才、工商資本、科技成果入鄉激勵機制,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制度。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管護。
以壯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為抓手,着力縮小收入差距。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行動計劃,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等為重點,提高畢業生就業匹配度和勞動參與率,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完善小微創業者扶持政策。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大税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第三次分配作用,調動全社會力量濟困扶弱,促進社會和諧。做好社會兜底救助,改進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兜底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增強社會保障待遇和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
以公共服務優質均等為抓手,着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促進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穩步提高保障標準和服務水平。適應人口城鎮化新趨勢,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佈局,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改善偏遠地區和鄉鎮學校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高度重視欠發達地區職業教育,大力培養技能型勞動力。以人口老齡化地區為重點,加快醫養和養老設施建設,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在欠發達地區農村率先實施學齡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提升殘疾人保障發展能力。推動欠發達地區財政支出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欠發達地區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支持,逐步縮小地區間常住人口人均財政支出差異。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昌林 賈若祥分別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