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鏡》週刊12月20日文章,原題:中國推動德國通脹? 來自中國的商品變得更加昂貴,且由於嚴格的防疫措施,中國一些工廠生產出現停工期,一些碼頭被關閉。與此同時,美歐幾十年來首次出現通脹飆升。是不是因為中國,西方物價出現瘋漲?
彭博社稱中國過去憑藉低工資“輸出通貨緊縮”,現在正相反,“出口通脹”。從經濟數據中可找到此類跡象。中國工業企業的產品越來越貴,路透社稱之為“工廠通脹”。中國央行還允許人民幣過去幾個月大幅升值。
但其他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對歐美物價上漲的影響很複雜。分析公司凱投宏觀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説,疫情開始時,中國在抑制全球通脹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很短時間內,從中國港口運往美歐的貨物比疫情前多出50%,“如果沒有中國的生產能力和靈活性,世界將面臨更大的交付瓶頸和更高的價格壓力”。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克勞斯·蓋恩持類似看法。他認為,將價格上漲歸因於中國工廠等説法太過分了,“從本質上講,不是加工產品令價格飆升。主要是能源變得更昂貴,原材料和中間產品也受到能源價格推動。”而能源上漲是一個全球問題,不僅發生在中國,歐洲更突出。此外,西方很容易忘記,中國在全球經濟中不僅是世界市場的工廠,中國本身也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銷售市場之一,對全球經濟作用巨大。
美歐物價上漲的主因是在內部:在工業化國家,疫情期間的消費結構發生很大變化。餐館和電影院關閉,度假旅行不再可能,消費者就花更多錢在購物上,並引發一系列問題。而中國人在這種情況下成了“救援錨”——加大生產,將商品出口到西方。投資銀行高盛的分析,突出了中國工廠生產反應之迅速:電腦出口一年內翻番。沒有中國,歐美的物價會漲得更多。(作者本傑明·比德爾,青木譯)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