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美國尚克斯維爾9月10日電特寫:“9·11”二十週年的苦澀紀念——訪美國93號航班墜毀地
新華社記者徐劍梅 鄧仙來 劉品然
“聲音塔”寂靜無聲,“鐫名牆”沉默屹立,“9·11”事件中93號航班墜毀地重歸恬靜的原野,覓不到20年前那一天的一絲焦痕。
“景貌和當初一樣,我們沒作任何改變。”93號航班國家紀念園工作人員保羅·多納蒂告訴新華社記者,除了被墜機大火燒焦的樹木因安全原因被移除,其餘皆如原貌。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班機,衝向美國經濟、軍事和政治的地標建築。美聯航93號航班是其中第四架也是最後一架,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附近的鄉村。
無人生還。墜毀時,93號航班至華盛頓的飛行時間僅餘18分鐘。劫機者目標據信是美國國會大廈或白宮。
包括93號航班上的40名平民,共有2977名無辜者在“9·11”事件中遇難,留下他們的親人、事業和未竟的人生夢想。
紀念館裏,拿起耳機,可以聽到數名乘客與地面親人最後通話的錄音。給父親的、給丈夫的、給孩子的;平靜的、顫抖的、泣不成聲的……紀念館外,一羣藝術家或跪或坐,比對着照片,用彩色粉筆繪製航班遇難者的大幅頭像。
“震撼”“悲傷”“太多生命的喪失”,時隔20年,不少參觀墜機地的美國民眾説,這仍是他們對“9·11”事件最深刻的印象。
20年間,美國本土遭遇的一場最大規模恐怖襲擊、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曠日持久的海外戰爭、頻繁引發爭議和地區動盪的全球“反恐戰爭”,美國以及美國以外許多地區民眾都為之付出了意想不到的代價。
20年後,美國更安全、更強大了嗎?
就美國如今面臨的外部恐怖主義威脅而言,多數受訪者給出“可能更安全”的答案,但對第二個問題,多數卻搖頭不予認可。
20年前曾趕赴墜機地拍攝的攝影師戴維·拉貝爾説,他不認為美國更強大,因為普通美國人沒有過得更好;而從疫苗、種族到黨派政治來看,美國“現在是一個嚴重分裂的國家”。
來自佛羅里達州的護士奧特姆·喬伊·科爾頓説,她認為美國在很多國家有了一個壞名聲,“我覺得我們傲慢自大,認為世界其他國家應該像我們。”
越戰老兵拉里·施羅德説,他認為美國當今最大問題是不從羣體或整體角度思考問題。他期望美國能繼續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展開國際合作。
未來美國還會發動海外戰爭嗎?
已經退休的佩蒂·米勒説,在她看來仍有可能,因為美國“喜歡控制一切”。
施羅德説,無論發生什麼,“戰爭永遠不是解決之道”。
夕陽漸下,暮雲四合,晚風含着秋意拂過這片原本籍籍無名的鄉野。墜機地不遠處,是93號航班40名遇難者的墓地。20年後的紀念依然肅穆,但人們情緒不復激烈,平靜中透着些許苦澀。(參與記者:胡友松、檀易曉、許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