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報告釋放零容忍信號 立體追責體系護航資本市場

本文轉自【上海證券報】;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下稱兩高報告)3月8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兩高報告提及嚴懲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行為,強調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零容忍。

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的專家表示,在資本市場法律制度體系持續完善、違法違規犯罪成本不斷提高、投資者民事賠償渠道更加暢通等手段有效配合下,資本市場的治理能力將進一步顯著提升。

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零容忍

欺詐發行、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是資本市場的“毒瘤”,今年的兩高報告中亮出一組組查辦的數據和案例,顯示出最高法、最高檢對違法行為嚴厲打擊的決心。

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披露,2020年從嚴追訴金融詐騙、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起訴4.1萬人,同比上升3.2%。會同公安部對36起重大案件掛牌督辦;會同證監會發布典型案例,嚴懲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在服務金融健康發展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提到,嚴懲操縱證券期貨市場、內幕交易、涉地下錢莊、洗錢等犯罪,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服務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和國家金融安全。依法嚴懲違規披露信息、欺詐發行股票等犯罪,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零容忍。

受訪專家認為,將嚴懲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寫進兩高報告,強調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零容忍的態度,有利於全面提高違法違規的處罰力度,形成規範有序、風清氣正的市場生態。

“‘零容忍’意味着要花大力氣建立健全資本市場法治環境,讓資本市場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內有效運行。市場各參與主體均應知道行為邊界,守好底線,這樣資本市場生態才能不斷淨化,並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環機制。”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表示。

最高法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表示,財務造假是資本市場的“毒瘤”之一,清除它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犯罪行為的成本,讓做壞事的人付出高昂的代價,形成“壞事做不起”“不敢做壞事”的震懾效應。

不斷健全資本市場法治體系

法治建設是確保資本市場改革行穩致遠的“基石”。專家認為,兩高報告不僅是對過去一段時間司法經驗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嚴厲打擊犯罪行為的宣示,完善資本市場法治建設仍是今後亟需着力推進的重要方向。

去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開展了一系列重點工作,全力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穩定和良好生態。首先,最高法以“法”護航註冊制改革穩步擴圍,先後發佈為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見。

其次,為貫徹落實新證券法,最高人民法院於去年7月31日發佈《關於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若干問題的規定》,制定了集體訴訟的司法解釋,進一步強化民事賠償的震懾作用。

此外,在提升證券違法違規成本方面。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相繼落地實施,為資本市場完善基礎制度提供法律支持。最高法、最高檢則通過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增強了立體追責體系威懾力。

“資本市場是規則導向的法治市場。”證監會首席律師焦津洪認為,健全中國特色證券執法體制,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效能,構建立體化追責體系是完善資本市場法治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

焦津洪表示,在加強監管機構與法院、檢察院的協作配合方面,證監會將探索進一步完善與司法機關之間的協作配合機制,加強協同配合,切實提升打擊證券期貨違法犯罪行為的效果。

從細節上保障法律落地實施

當下市場參與主體更加多元複雜,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加強證券執法司法、打擊證券違法犯罪活動還面臨一些體制、機制性問題,需要從更多細節上作出規定,保障法律的落地實施。

首先,有專家提出,最高法要加快推出與新證券法配套的司法解釋。上海久誠律師事務所主任許峯認為,雖然新證券法規定了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應該賠償,但缺少細則指導,投資者索賠過程中缺少可預測性較強的依據,導致雖然相關違規很多,但索賠案件很少。

“一定要讓法律規定最終落到實處,希望涉及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的司法解釋能夠儘快出台,來推動相關案件的發展。”許峯説道。

進一步增加法治供給、增強金融審判的力量,也是一些代表委員的心聲。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劉新華建議,進一步加大司法制度供給,構建新的證券執法司法體系機制,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增強金融審判的力量,提高金融審判的專業化水平,營造更好的金融法治環境。

在資本市場的違法賠償方面,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長王建軍提出建議,有必要深化落實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構建與註冊制改革相適應的證券罰沒款賠先罰後機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41 字。

轉載請註明: 兩高報告釋放零容忍信號 立體追責體系護航資本市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