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開發研究院表示,韓國30~39歲、40~44歲的未婚人口中,分別有54.8%和44.1%成為啃老族。專家表示這是由於就業和住房的壓力過大,導致年輕一代無法脱離父母、實現獨立。
延伸閲讀
讓父母有底氣對強行啃老説“不”
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10件老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強行啃老”案件。案情顯示,龔某華及其女兒龔某將龔某華92歲的母親周某帶至農村信用社某營業廳,對其賬户進行掛失,取出存款24萬元並存入龔某賬户。周某訴至法院稱,龔某華及龔某以幫助辦理銀行存款為由,將其騙至銀行並轉走存款,周某得知後,要求龔某返還,遭到拒絕,故訴請龔某返還上述款項。
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子女不得以竊取、騙取、強行索取等方式侵犯父母的財產權益。這起典型案例的公佈,強調了父母有權拒絕子女“強行啃老”,堅持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價值導向。
這幾年,一些花式“啃老”現象不時引起社會關注。有些子女把孩子和家務全都一股腦推給父母,自己輕輕鬆鬆做起“甩手掌櫃”,父母操勞一生,退休後依然要“圍着孩子轉”;有些子女假借陪伴老人之名,吃穿用度全靠父母,卻全然不顧他們的辛勞和苦衷,還會不斷“撒嬌式”索取他們的資助和補貼;更有甚者,子孫覬覦、騙取老人財產,想方設法“強行啃老”。
類似“啃老”狀況,往往產生於同一種家庭關係模式:父母習慣性付出,即便兒女早已成年,還會在潛意識中認為他們是需要被扶持、被照顧的“孩子”,於是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不願後輩受苦;子女則耽於享受這種“舐犢情深”,無視父母日漸衰老的現實,只會坐享其成。這種不均衡關係的固化,造成了撫養與贍養義務銜接的阻滯和不暢,不僅會使父輩困厄於被逐漸“榨乾”的生活壓力,也不利於年輕一代樹立獨立自主意識,擔當起應有的家庭和社會責任。
對於父母而言,雖然含飴弄孫、闔家團圓能給自己帶來不少歡樂和安慰,但這些天倫之樂不能以被肆意“啃老”、被無限索取為代價。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自己不堪其負的倦怠與無奈,只能不斷加重子女的依賴性,使其永遠難以實現思想上的“成年”。已經操勞多年的父輩,也不宜與成年子女的生活過度綁定,而是可以培養自身興趣、嘗試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因此,對於子女“啃老”的不合理要求,父母還應保持清醒,不能一味容忍。父母在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權益,對“強行啃老”説“不”,不是“不講情面”,恰恰是為了子女的長遠考慮。
當然,需要意識到,對於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來説,的確要面臨工作、住房等重重壓力,有時也離不開父母的扶持和資助。對此,子女還應多體諒這些付出背後的艱辛與不易,而不是安然享受,認為一切都理所應當。即便一時手頭拮据,也要時時心懷感激,表達力所能及的感恩與回饋。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也應在住房、就業等領域持續發力,通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加強勞動保障、提供更多廉價租賃用地、保障租客權益等方式,為年輕人進一步減壓,減少其不得已向父母“伸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