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發佈了一則新聞,稱“這種車賣爆了,提車甚至排隊到明年6月”。要知道,我們日常提車時間一般在20-45天,對於某些熱銷車型而言,更是以現車居多。而6個月的提車市場,基本能讓消費者放棄該車型。
是這些品牌錢賺太多,不想要賺了嗎?背後還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這些要等車到明年6月份的車型,均是最近超火的新能源車型。根據《央視財經》記者的實地探訪以及採訪,瞭解到如今有個別品牌或者車型,已經出現了供不應求、訂單排單的情況,有的甚至要等到明年6月份才能提車。
這背後就是滿滿的用户需求,以及急劇提升的銷量,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V型”反轉態勢,上半年不增反降只有區區“-43%”,下半年預計增速則達到了誇張的70%。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 崔東樹更是説道,”預計新能源汽車今年銷量能達到130萬規模,明年則應該達到182萬,總體增長速度為50%左右“。換而言之,明年買新能源汽車的人,會多出一半!
這反映的是,消費者人們越來越接受新能源車型,另外也有政策驅動的原因。今年10月份,上海公佈了限行升級信息,擴大了限行區域。一時間,上海新能源車型銷量暴增,特斯拉銷售更是表示,“銷量直接翻了四倍!“。也是,限行限牌的雙重打擊下,要想在上海市區開一輛燃油車型,還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所以,要想避免限行限牌,還是直接選擇新能源車型更合適,畢竟如今上海個人牌照的平均成交價已經高達9萬,有這錢留着買更好的車不好嗎?也可以説,花19萬買個低配本田飛度,還是買個配置更高、空間更大的榮威RX5 eMAX,這答案相信很多人選擇後者。
對於這些新能源汽車來説,產能則是難言之痛,雖説2018年有消息稱產能過剩,但很可惜的是…那些車型賣不出去,還真的是過於“工業垃圾“,明確點來説應該説它們”賣不出“而非”供過於求“,沒有”求“,”供“表現如何都是耍流氓。
產能不足的困狀,對於那些走在最前面的造車新勢力來説尤為明顯,例如以“對賭協議“換取獨資建廠的特斯拉,如今一整年的目標都在為50萬產能努力,埃隆·馬斯克在內部信還説道,”鼓勵員工用盡一切方法,為實現目標努力“。哪怕實現了50萬產能,也難以滿足中國市場,更別説原定的出口計劃。
至於中國的新造車勢力,更為困難,例如被稱為“造車新勢力三強“的小鵬汽車,在今年7月也只是表示小鵬P7”未來月交付水平或突破1500輛/月“,規劃年產能也僅僅是10萬輛,限制了小鵬汽車銷量的高度。
但對於傳統汽車廠家來説,產能問題並不大,這樣的代表就有五菱推出的宏光MINIEV。今年7月份上市,單月就實現了0.73萬輛的銷量,然後逐步攀升,到11月已經達到了2.82萬輛的銷量,可想而知這些傳統品牌的底藴以及實力。
要想在中國汽車市場獲取銷量,產能還是最大制約。
正如前文所説,新能源汽車銷量突飛猛進原因,就在於消費者已經接受了這些電動車型。至於最初的電動車,對不起,買買君並不能接受。首先是當時市面上充斥着良莠不齊的產品,你能相信,一輛續航僅僅是150km、極速100km/h的微型車,補貼前價格居然能達到14.68萬,而且這還是可以追溯到2009年的”老舊平台”+”油改電”產品,這一款車型就是力帆330 EV,在當時顯得頗為魔幻。結果我們也是知道的,2016年力帆因“騙補“被取消補助資格。
價格貴、續航低,還是老舊平台的產品,在當時哪怕不用想都知道,“這些電動車絕對不能買。“
但在如今,市場競爭自然淘汰了一批不思進取的車企,技術、成本也得到了飛躍發展。買買君就頗為喜歡小鵬P7,最高續航可以達到706km,比起一般燃油汽車續航都要高,而非性能版本都可以實現6.7s的破百時間,比起一些2.0T高功率豪車都要快,加上不到30萬的售價以及終身免費充電,真香。
特斯拉model 3也同是如此,指導價已經下降到26.97萬,補貼後更是隻有24.99萬起,續航雖説只有468km,但視乎其5.6秒的破百時間,可以安慰一下自己,“這是性能車,説什麼能耗呢?“
從這些車型的推出,我們就可以知道電動車的價格水分已經去除,價格甚至與一般燃油車相同,還有着更強的動力,更低的使用成本,更別説還有免購置税以及綠牌的政策紅利,怎麼看都適合如今的消費羣體,所以怪不得最高需要等待6個月才能提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