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舌尖上的浪費” | 全球第一個立法“反浪費”國家的親身經歷説明了一件事……

法國的“經歷”告訴我們:法律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選項。“反浪費”需要社會上下齊心協力。

作為米其林餐廳的發源地,法國在全球美食界享有盛譽。但這個令人嚮往的“吃貨天堂”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浪費大國”:法國生態轉型局報告顯示法國每年浪費食物約1000萬噸,價值高達160億歐元。

美國《商業內幕網》在一篇文章中嘲諷:“法國絕對是世界美食的‘領頭羊’,無論在餐桌上,還是在垃圾桶裏。”

數據扎心、吐槽鬧心,法國人下定決心:反浪費,我們是時候做點什麼了!於是2016年,全球首個《反食物浪費法》在法國問世。而後,法國又陸續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規。

那麼,通過多年努力,法國人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呢?

作為米其林的發源地,法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米其林星級餐廳。

1

立法“反浪費”第一國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就浪費食物進行立法的國家。

2016年2月,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正式通過了《反食物浪費法案》。不同於意大利的“鼓勵”路線,法國的法案賞罰分明。

法律強制規定食物供給方將剩下的食物產品通過合作協議捐給慈善機構或食物銀行。超市和慈善機構簽訂協議後,能獲得捐贈食物價值60%的税收減免。而任何自行銷燬剩餘食品的做法都將被立即處以3750歐的罰款。此外,該法案還要求學校開設“抗擊食物浪費”課程,大小企業必須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並鼓勵餐館提供打包盒。

新法案的推行給法國社會帶來了新變化。

“自從加入食物回收協會‘生物循環’,我已經沒有周末了!”法國人瑪農·沃克斯感觸頗深。沃克斯每週末都會和其他志願者們去巴黎及周邊地區的超市、商店回收未能售出但仍可食用的食材,經分類後再用三輪車運送到11個合作伙伴協會,由協會將食物重新分配給有需要的團體或個人。

身穿橙色背心的志願者正在搬運那些法國超市捐贈給食品銀行的食物。

“在得知我們回收的食物成了別人的‘救命糧’,那些往返於超市、商店和慈善機構之間的艱辛便都是值得的!”雖然沒了週末,但一想到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沃克斯充實而欣慰。

很快,努力有了回報。2017年,《經濟學人》和巴里拉食品與營養中心基金會對全球25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法國在全球糧食可持續性指數榜上位列第一。

而後,法國依然在用法律與浪費“作鬥爭”。

2018年,法國通過了《農業和食品法》修正案,對“餐廳必須提供打包盒”做了硬性規定:從2021年7月1日起,全法所有餐廳必須向顧客提供可回收或可重複利用的打包盒,讓顧客將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帶回家。

儘管2021年尚未到來,該法案也還未正式實施,但法國許多城市的餐廳已開始陸續提供打包盒。

2

“懸在半空中”的法案?

一系列法案成效如何?社會各界呈現出不同看法。

有人肯定了該法案的積極作用。

巴黎一家食品回收組織的聯合創始人表示:“雖然這一系列法案並未完全禁止食物浪費,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正在促成一些進步發生。”

首先,是捐贈數量和質量的提升。調查顯示,2017年,全法食物捐贈數平均增加了約30%;而由於超市在產品到期前48小時將其進行分裝、捐贈,回收的食品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其次,是促進了商家與慈善機構的合作。例如,法國出現了越來越多像科梅西奧和鳳凰這樣的食品回收初創企業。他們不僅致力於為商家尋找受贈者,並且不斷優化物流資源,幫助收集、重新分配和再加工食物。而這對無法聯繫到當地慈善機構的農村地區商店來説很有幫助。

最重要的是,法案提高了法國人的“反浪費”意識,這為進一步改變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變廢為寶”方面,法國人腦洞大開,想出了一些新玩法。一家法國皮革企業將被很多人視為廚餘垃圾的三文魚皮製成了錶帶、錢包等時尚飾品,眼下正與250個大品牌和手工藝品生產商謀求合作。

此外,美國《商業內幕網》也肯定了該系列法案的象徵意義:“美國、英國和丹麥都沒有類似的政府立法,法國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購物者在法國東南部安提貝斯的家樂福超市購買蔬菜。

雖然新變化在悄然發生,但對法案“唱反調”的也大有人在。

“除了引發媒體關注,法案沒有改變任何東西。”法國消費者團體“選擇者”對法案的實施及影響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不過是一個“懸在半空中”的法案,其監管效力並未“落地”。

國家食物浪費政策協調員馬林·歐日將其視為“僅在措辭上具有強制性”的法案。

原因有兩個。其一是法案推行以來至今尚未出現一例罰款,制裁效力有待考量;其二是協議中並未對捐贈最低數量和頻率作出規定,這就導致即便超市只對剩餘食物的1%進行再分配也是合法的。

愛爾蘭食品浪費應用程序“食物雲”的創始人伊瑟·沃德則認為,沒有任何一種解決方案能獨立奏效,法律也離不開相應的配套措施。

此外,法國食物浪費政策協調員歐日還認為,即便推出了法案,但一些根源性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比如生產過剩。“反浪費的法律法規應優先考慮減少不必要的生產。節約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供應鏈的外部環節才是決勝根本。” 歐日如是説。

再比如傳統習慣。就拿“打包”來説。馬耶訥省一家餐廳的老闆施特雷賓格表示:“當我們告訴顧客有打包盒時,他們都表示很驚訝。”當地媒體一份調查顯示,15%的法國人認為“打包”帶走未吃完的食物是很“小氣”的行為,而1/3的受訪者則認為打包“並沒有用”。

其實,法國人也意識到了法案的不完善和侷限性,他們為此仍在不斷推出新舉措。

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表示,政府將把生態轉型作為核心任務,並將消滅浪費和健康飲食作為努力方向。為此,法國政府再次升級相關法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

2019年,法國又推出針對平衡農食領域商業關係的法律,將食物捐贈範圍拓寬到公共餐飲部門及農業食品領域;同時他們規定,自2021年7月起,餐廳必須提供“打包盒”,鼓勵顧客打包帶走;該法還進一步加大處罰力度:如果銷燬仍可食用的未售出食物,餐館將面臨最高可達上一財年營業額的0.1%的罰款。

2020年,法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的反對浪費法,該法明確提出關於“反浪費的”兩個階段目標:2025年前,在食物配送和集體餐廳方面將食物浪費降低到2015年水平的一半;2030年前,將食物的消費、生產和加工環節浪費降低到2015年的一半。

該法強化了“反浪費”措施,如提出政府要對捐贈食品質量進行監管並加大處罰力度,還要求商家區分“最佳食用期限”與“最長食用期限”,並註明在標籤上。

由此看來,這些年法國人一直走在立法“反浪費”的路上。但法國的“經歷”也告訴我們——法律不是萬能的,它只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選項而已。“反浪費”,需要社會上下齊心協力。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撰稿 王若弦

<script>window.FWBATH=1;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6 字。

轉載請註明: 告別“舌尖上的浪費” | 全球第一個立法“反浪費”國家的親身經歷説明了一件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