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在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潘從明(中)在生產現場指導職工進行實驗(九月二十一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攝
最近幾年,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工序工序長潘從明進入了“豐收期”:主創的項目先後獲得26項省部級或以上科技進步獎、技術革新獎,本人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最美職工”“大國工匠”等多項榮譽;2020年,潘從明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這個“豐收期”的背後,是潘從明幾十年如一日紮根貴金屬提煉一線的積澱。他所在的金川集團,是我國最大的鎳鈷生產基地和鉑族金屬提煉中心,擁有世界第三大硫化鎳銅礦牀。
“我們的礦是以鎳銅為主,伴生10多種貴金屬。礦石複雜,品位低,除了鎳銅以外,5噸礦石裏才含有1克稀有貴金屬。”別人看到的是難題,潘從明卻認為這樣的礦石成就了自己。1996年,技校畢業後的潘從明分配到金川公司從事貴金屬冶煉,“要感謝這座礦,因為要把貴金屬提煉出來,就要不斷積累專業知識,不停學習,攻克難題”。
我國貴金屬資源僅佔全球的0.39%,沒有先進的提純技術,礦渣中的貴金屬就只能當作廢料堆存。如何實現清潔、環保、高效提取回收,一直是困擾貴金屬冶煉高質量發展的行業難題。2010年,潘從明擔任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班班長,全面負責金、鉑、鈀、鋨、釕、銠、銥等7種貴金屬的生產任務,帶領團隊革新工藝。
2017年,在不新建廠房、不新購設備、不引進技術的條件下,潘從明和同事們依靠技術改進、設備革新等創新舉措,將金川集團鉑族金屬產能由上世紀80年代設計的每年400公斤提升到每年4500公斤以上。2020年,金川集團貴金屬一次、二次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項目投產達標,再次將鉑族金屬的產能提升至每年7000公斤以上。
“沒有什麼秘訣,就是要在工作中不停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潘從明説,貴金屬提純是非常精密的工作,需要有精益求精、持之以恆的嚴謹態度。從上班第一天起,潘從明就從不放過生產中的每一個細節和關鍵點,隨時將問題記錄在筆記本上,閒暇時向師傅和技術人員請教,下班回家後繼續鑽研各種冶金資料。
26年來,潘從明寫下的學習筆記有30餘萬字,啃下的冶金專業書刊不下120本,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9項,完成各類創新項目228項,擁有國家授權專利35項,在核心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1篇、論著1部,一步一個腳印,從一線工人成為“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