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醫生:病人來了,你無法選擇也無法拒絕,只想為他們多做點

急救醫生:病人來了,你無法選擇也無法拒絕,只想為他們多做點

圖説:工作中的談亮亮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下同)

   “早8點到晚8點,救護車開出去就沒停過,除了消殺,其餘時間都在救人,遇到的困難比以前更多,但總是想着為大家多做點,不要耽誤治療。”昨天深夜,下了班的急救醫生談亮亮告訴記者。

   談亮亮是一名90後急救醫生,每個值班的日子,都從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十院分站出車。過去每一單完成後,一車3人總能往分站跑,得空還能坐下來歇會;疫情期間,急救業務量實在太大,車組只要上路了,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去休息。

   昨天,談亮亮和駕駛員張星、急救員黃增偉接到一個派單,四平路某老小區,一位60多歲的上海爺叔腰痛、乏力,整個人起不來。到了爺叔家裏,看到情況不算緊急,談亮亮開始查看核酸證明和隨申碼。這些都沒有問題,給父女倆做抗原,竟是兩條線。

   父女倆很驚訝,因為距前一次核酸陰性還沒有超過48小時。調整好情緒,他們被告知,要先去附近醫院的發熱門診。老房子空間逼仄,樓梯寬度不足一米,又窄又陡,爺叔體重超過180斤,要把他抬下去成了難題。

   他們找到了居委。居委非常配合,二話不説就聯絡了2個志願者幫忙。在現場,談亮亮教會他們如何規範穿脱大白。幾個人齊心協力,終於把卧牀不能動的老爺叔抬下樓。這一單完成,花了2個多小時。“還是挺感動的,急救條件差,居委會和志願者都沒有推脱,大家一起想辦法,順利把病人送到醫院,再累也覺得值了。”

急救醫生:病人來了,你無法選擇也無法拒絕,只想為他們多做點

圖説:談亮亮和同事們齊心協力,把卧牀不能動的老爺叔抬下樓

   這一個多月來高強度運轉,每天飯都顧不上吃,談亮亮説,120救護車穿梭在上海街頭,就像是奔跑在生死線上,路上雖然空,但派單多,消殺車輛時間長,還多了做流調和抗原檢測等環節,實際上工作難度比以前更大。

   “你永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病人、什麼環境。你無法選擇,也無法拒絕。任務來了,就要全力以赴。”談亮亮説,昨天的12單任務中,有遇到聾啞人的,他們就全程用紙筆交流;還有一名從方艙出院的患者,一出來撥打了120的電話。這名患者曾突發心梗,經過搶救後情況好轉。如今剛出院,熟悉的胸痛又來襲了,令他恐懼。他自己聯繫救護車,希望可以馬上做個心臟檢查,完成介入手術。由於出艙人員一週內的核酸和抗原報告不具備參考價值,在十院急診,醫護們為他開闢單獨的隔離區域收治下來,患者終於安心了。

   這段日子,工作量別平時翻了一倍多,還要備班支援,讓談亮亮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發生在上一個備班時。一個20多歲的抑鬱症女青年來電求助,進口藥吃完了,聯繫街道去區級醫院開藥也沒有。停藥後的反應讓她懼怕,畏懼感如影隨形,讓她夜不能寐,彷彿墜入深淵。她的家人身在外地,焦急萬分卻毫無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談亮亮聯繫到了宛平南路600號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經諮詢,那裏有這種藥物的替代藥。但醫生表示,精神類藥物是嚴格管控的,必須見到真人診斷後才能配藥。120立即上路,帶着女青年來到600號,經診斷後開具處方。得知情況解決,女青年的母親在電話中泣不成聲,連聲道謝。

   疫情發生以來,本市院前急救仍面臨諸多困難,“120”單日電話呼入量就是去年同期的12.3倍。市醫療急救中心將所有能上崗的急救人員都召回入駐單位值守,每天當班的救護車輛也較平時狀態增長了50%。即便如此,依然離市民的實際需求存在不小差距。

   120急救工作者正經受着一場前所未有的極限考驗,包括談亮亮在內的新生代青年醫生勇挑重擔。自3月28日以來,談亮亮累計出車超過200車,最長連續當班36小時。疫情吃緊的當下,救護車就是他的“家”。談亮亮雖然年輕,但業務能力出色,曾在一天之內通過心肺復甦成功挽救過兩名危重患者。他見慣了生死,卻心態積極樂觀,始終秉承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爭分奪秒為生命護航。他總是給自己打氣:“我是年輕人,那麼多年紀大的醫生都在堅持着,我沒有任何理由説苦説累。我能做的就是儘量讓每一經過我手的病人都能平安、健康地活下去。”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4 字。

轉載請註明: 急救醫生:病人來了,你無法選擇也無法拒絕,只想為他們多做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