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帶娃,為何姥姥收穫感謝、奶奶卻總被抱怨?答案在男人身上

下班看到鄰居王阿姨在小廣場角落裏坐着,走過去本想打聲招呼就走,卻看到老太太在暗自抹眼淚,一看就是受委屈了。作為鄰居,王阿姨是我相當尊重的長輩,都説遠親不如近鄰,我自然也不能撒手不管。

於是,我走上去想知道發生了什麼?果不其然,還是家長裏短那些事,只不過王阿姨的經歷實在太過委屈,這才有了今天這出。

事情還要從王阿姨兒媳生孩子説起,作為富有奉獻精神的母親,王阿姨早早就做好了照顧孫子的準備,所以從孩子剛出生就趕到省城來照顧,結果得到的卻是兒媳的埋怨,畢竟兩代人之間在育兒上的代溝數不勝數,而王阿姨也一直在忍耐,體諒兒媳的不容易。

然而這一切容忍都在上週親家母到來後崩潰了。

同樣是照顧坐月子,孩子姥姥做什麼都能得到來自小兩口的感謝,甚至還得到了大紅包。對比自己做什麼都錯的局面,王阿姨終於委屈了起來,不明白身為孩子奶奶的自己,怎麼就比不上孩子姥姥了呢?

面對王阿姨的疑惑,我明顯感覺到她在抱怨兒媳,卻不知道這一切事情的根源都在男人身上,兒媳的選擇看似不公平,其實才公平,道理很現實。

男人佔了姓氏文化的優勢

雖然我國法律規定,孩子的姓氏可以自主選擇,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跟隨男人的姓氏,並形成以姓氏和血脈為鏈接的家族。而在這個家族中,兒媳大多作為異姓人士被排除在外。因此,在我國傳統觀念中,女人所生的孩子是屬於男人和男方家族的。

由此衍生出的道理便是“婆家帶娃,天經地義”,除非孩子跟母姓,不然婆家就是在幫兒子帶孩子,並非是幫兒媳。作為孩子的母親,兒媳自然有資格對婆家挑三揀四。而孩子的姥姥則不同,與其説他們是在照顧外孫,不如説是為了幫女兒分擔壓力,畢竟對方沒有這個義務,額外做事,自然能得到感謝。

​男人逃避應盡的育兒義務

除了姓氏文化的優勢外,大多數男人還享有中國式家庭的特權,那就是逃避育兒任務。孩子明明是雙方的,卻大多由女人教育長大,哪怕女方一樣有工作。於是,面對這種育兒方面的不公平,寶媽大多會心生怨氣,最終把矛頭指向婆婆——都怪你沒把兒子教育好,才養出這麼一個“大少爺”來。

因此,想要緩解與兒媳的關係,孩子奶奶就要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工作,不能讓他在家裏閒着,以免惹兒媳生氣。

以上兩點記住了嗎?相信只要男人有所作為,孩子奶奶自然就能得到兒媳的感謝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1 字。

轉載請註明: 同樣帶娃,為何姥姥收穫感謝、奶奶卻總被抱怨?答案在男人身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