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經常被爸媽打和沒被打過的孩子,長大之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綜合

如今都提倡科學養娃,以前那種動不動就上雞毛撣子的暴力行為已經被大力拒絕。但是遇上調皮搗蛋的孩子,家長也依舊會忍不住動手打兩下,以示警戒。

我的一位同學就説自己是從小被打到大的,當然是因為他小時候也比較調皮,才讓家長忍受不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家長對他比較嚴格,自己又總是達不到家長的期望標準。就這樣一直捱打到青春期,就很少被打了。但這最不懂事的人生前幾年一直被爸媽的巴掌伴隨左右,對他的影響也是非常大了。

並且隨着他慢慢長大,身邊也交了很多朋友,發現經常被爸媽打和沒被打過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這不單是指個人性格,還有各方面的生活能力上面。

心理承受能力

我這個同學説,可能是自己小時候被打皮了,所以通常都是前一天晚上被爸爸的巴掌招呼過屁股,第二天就又蹦躂着爬樹去了。以至於同學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連最親密的爸媽都捨得下手打自己,所以他成年之後在社會上遇見什麼不友好的人或事,都不會太往心裏去。但是從小沒捱過打的人,整天被爸媽當寶貝呵護,也沒受過什麼委屈,所以常常因為一點的壓力或者困難就覺得人生遭遇了滑鐵盧。

同學開玩笑説,是因為在自己還幼小的時候就見識過了爸媽的巴掌,所以後來碰見什麼都覺得不會比被爸媽打更疼,更難受了。雖然爸媽處理問題的方式彪悍了點,但是孩子的承受能力也提高了,當然前提是並不專門打孩子,也沒有下重手。

處事方式差異大

但是有利就有弊,同學説雖然自己的承受能力比較強,不過在處事方面還是會有缺點,不如那些從小被輕柔對待的孩子。

同學説,因為爸媽從小對自己的方式略顯粗暴,所以自己也沒養成什麼事都細心考慮的習慣,也不太擅長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所以遇到什麼事就會顯得比較急躁,可能會無意間傷害到別人,但自己沒意識到。

但是從小沒捱過打,父母輕柔對待孩子,孩子也會學的温柔對待別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淡然看待,先考慮的是人的感受,然後用一種温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是兩種不同的性格表現,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孩子成長方向就不相同。

所以,不管是捱過打還是沒捱過打,都並不是提倡家長朝着一種方法去教育孩子,而是要結合孩子的狀況,結合事情,來採取合理的教養方法。孩子犯錯了當然要適當懲戒,才能長記性,孩子知錯能改,也要及時給與期待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