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出海,賣車只是第一步

本文作者:祝彰,編輯:趙元,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984年,時任德國大眾公司董事會成員的馬丁·波斯特來了一趟上海。這趟行程前幾周,大眾集團剛剛與上海拖汽總公司簽訂了一份合資合同,雙方將共同在上海組建一家合資車企,馬丁的到訪,就是合同簽署後的隨團考察。


當時的中國,還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汽車工業幾乎一窮二白,平均1000個人中只有8輛汽車。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大眾成了中國第一家中德合資的車企,並在接下來的三年裏拔地而起。


但是當馬丁第一次踏上安亭——合資公司建廠所在地時,他最先感受到的並不是興奮。


“大量的金屬廢料散亂地堆放在廠區地面上,那些房屋,與我們想象中的生產廠房風馬牛不相及,窗户漏風……這根本無法想象,某日如何從這樣衰敗的廠房,生產出來哪怕只有那麼一輛我們可以勉強認可的轎車。”多年以後,在《上海1000天:德國大眾結緣中國傳奇》中,馬丁如此回憶。


近40年過去了,如今的中國汽車工業早已舊貌換新顏,在新能源化的產業變革下,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正在把汽車賣向全球,將影響力帶到全世界。


新的時代浪潮已經開啓,身處中國汽車工業邁向全球化征程中的中國車企中,誰是領航者?誰面臨着最大的挑戰?這個征程的終點又是什麼?


一、從歐洲打到印度

 

走出去,成了車企們的統一共識。


2020年、2021年,中國整車出口量中,新能源車的佔比分別為7%、15%,出口量分別是7萬輛、31萬輛。再到今年1~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達到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了1倍。


這讓中國成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王金照此前公開稱,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佔全球的1/3。


在已經取得的這些成績背後,我們不能忽略特斯拉,從出海品牌的分佈來看,各方的統計口徑中都包括了特斯拉上海工廠,其貢獻了一半的出口量,另外的一半,大多數被上汽、吉利瓜分。


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本土車企的努力,今年以來,多家車企都加快了海外市場的佈局節奏,出海目的地更加多元、出海車型也越來越多,如下圖所示(市值榜不完全統計)


汽車出海,賣車只是第一步


2021年以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主要的目的地是歐洲市場,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歐洲市場快速崛起,並迅速佔據了相對主力的位置。“目前來看,歐洲市場已佔據50%左右的比例,從2021年開始,歐洲市場就超越亞洲市場,成為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市場。”


考慮到2021年以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還沒邁過10萬大關,我們可以説,中國車企的出海,正是從歐洲市場開始突破的。


比如2021年,包括蔚來、小鵬、比亞迪、東風嵐圖等車企,都選擇了挪威作為出海的第一站。


但今年,我們看到,除了歐洲市場之外,車企出海的目的地中,又多了日本、泰國、印度,甚至緬甸等地,網越來越大。


二、自主品牌加速放量,新勢力小步快跑


積極佈局是一方面,產銷規模是另外一方面,畢竟,在國外市場一年賣100輛和一年賣1萬輛,都是出海,但意義大有不同。


從今年的數據看,1~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為373.1萬輛,同比增長1.2倍,佔新能源汽車銷售總量的81.7%。


汽車出海,賣車只是第一步


如上圖所示,新能源車企銷量前十中,沒有一家是造車新勢力,除了特斯拉以外,都是自主品牌。


在出海戰略上最激進的比亞迪,今年1~9月賣出了最多的車,高達117.85萬輛(統計口徑略有偏差),市場份額佔比達到25.8%。


短期來看,現在產銷規模較大的主機廠,有更大的可能率先在海外市場紮下根來,儘快建立起規模優勢。


不同車企間的規模差異,會推動他們選擇不同的出海策略,這點在自主品牌與造車新勢力這兩大陣營上表現的尤為明顯。


1. 傳統車企:出海目的地更廣泛、車型更多元、目標更激進


比亞迪去年底開始進入海外市場,首站是挪威,交付的“唐EV”車型。不過今年以來,截至目前,比亞迪的出海目的地已經包括了以下:


歐洲的挪威、荷蘭、瑞典、德國;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南美洲的巴西、烏拉圭、哥倫比亞;北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國、巴哈馬、哥斯達黎加;亞洲的印度、泰國、日本;


出海的車型,也從去年的“唐EV”,增加了“BYD-ATTO3”“BYD-SEAL”“BYD-DOLPHIN”“秦 PLUS DM-i”“宋 PLUS DM-i”等。


上半年,上汽在海外銷售的新能源汽車接近4萬輛,佔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1/5。從其在燃油車時代積累下來的優勢來看,出海的目的地也足夠多元。


上汽擁有超1800多個海外營銷服務網點,開通了東南亞、墨西哥、南美西、歐洲等6條自營國際航線,公司產品和服務進入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2. 造車新勢力:聚焦某個市場、推單一爆款車型


規模尚小的新勢力車企,儘管也在推進出海戰略,但能貢獻的出口量有限。畢竟,中國市場的競爭遠比海外市場激烈,出海擴張的前提,是保證自己在國內不掉隊。


比如2021年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上,李想就強調,理想汽車在短期內仍然聚焦中國市場,雖然透露公司組建了專業的全球化策略團隊,但對海外市場還是“持謹慎態度”。


再比如,晚點 Auto在5月份的一則報道中指出,小鵬汽車負責出海業務的副總裁何利揚已經離職,何的下屬,負責出海業務的營銷副總經理張一博、原北區總經理、銷售高級總監張傳金也在當時離職。


這導致新勢力們在出海時,會優先進入少量市場,通過小步快跑的方式,在市場驗證與新市場開闢中尋找平衡點。


如我們上文所述,新勢力中出海規劃較為激進的蔚來,至今明確進入的市場也只有挪威、德國、丹麥、荷蘭、瑞典,都是歐洲區域市場規模較小的國家。


三、比產品出海更重要的是價值鏈出海


討論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前景的同時,還需要考慮的一點是,出口30萬台車與300萬台車,難度有天壤之別。


過去兩年,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打下出海基礎,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歐洲是新能源汽車鼓勵政策最激進的市場,市場對電動汽車的接受程度較高,電動汽車生態系統也較為完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走高。


汽車出海,賣車只是第一步


第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上有先發優勢,眾多車企幾乎是組團入歐洲,面臨的當地競爭壓力並不大。


而中國新能源車2021年在歐洲市場的出海分佈中,比利時佔了最大的比例,接近1/3,其次才是英國和德國,規模不算大。


在歐洲,除了德、英、法三個國家之外,其他國家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目前都在15萬輛以下。


可以説,過去兩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取得的成績,是多個小規模市場疊加產生的結果。


今年以來,車企們加速在東南亞、拉美等國家佈局,這些市場的優勢在於,產品匹配度高、政治、貿易等進入壁壘較低。


這樣自然容易起量,但也有一個潛在的隱患:如果長此以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很可能會遇到跟燃油車出口一樣的局面——缺乏穩定的汽車出口目的國。


再有就是海外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一旦燃油車時代的全球性巨頭加速轉型,中國車企出海面臨的局面會更復雜。


汽車出海,賣車只是第一步


比如上圖中所顯示的,全球範圍內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是一場長跑,未來五年、十年的時間裏,中國車企要想在全球市場站得住、站得穩,需要做到的不僅僅是產品出海,而是基於產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價值鏈的出海。


而產業價值鏈關鍵在兩點:


第一,本地生態的構建。新出海時代的車企更需要重視用車新服務和新體驗中的本地合作,在車聯網、充電、自動駕駛等方面,帶來適應當地標準與需求的高品質服務。


第二,價值鏈的形成。比如,怎樣的銷售模式更適合當地?要不要在當地建設研發中心、整車及零部件工廠、物流公司?零部件能否實現當地化?


這也是為什麼,上汽已在印度、泰國、印尼三個海外基地投產新能源汽車、比亞迪會在泰國建立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蔚來今年在海外市場的佈局,會把銷售模式改為“訂閲式”。


以上這些,長遠來看都會是決定一家車企出海上限的重要因素,特斯拉就是這麼做的。


參考文獻

[1]《以挪威為起點,繪製出海歐洲市場廣闊藍圖》,中信證券;

[2]《電動智能助推中國車楊帆出海》,中信證券;

[3]《5月歐洲新能車銷量迎來拐點,滲透率穩步推進》,民生證券;

[4]《麥肯錫中國汽車行業CEO特刊:“速”造未來,創領轉型先機》,麥肯錫;

[5]《從出海向全球化飛躍,中國車企的第二增長曲線》,德勤;

[6]《論道“滲透率”:發軔之始,何須擔憂?》,民生證券;

[7]《從挪威到德國,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路線圖浮出水面》,中證報;

[8]《上海1000天:德國大眾結緣中國傳奇》,馬丁·波斯特;

[9]《晚點獨家 | 理想全年擴張目標減少15%;小鵬多部門調整,VP何利揚離職》;晚點AUTO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3 字。

轉載請註明: 汽車出海,賣車只是第一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