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怎樣認識未來15年的中國經濟
在新發展階段,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以戰勝新冠肺炎疫情、打贏脱貧攻堅戰、圓滿完成“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等偉大成就為標誌,中國已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並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這個新發展階段的最終目標,就是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了兩個具有定量含義的階段性目標,即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衡量,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我們講認識未來15年的中國經濟,那麼也就意味着這15年第一個是“十四五”時期的5年,隨後還有10年,那麼也就是到2035年。總的來説,在“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實現經濟平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到2035年,我們完成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想主要強調幾個方面:一是圍繞實現未來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麪臨的經濟社會挑戰提出一個理論框架,我們怎麼思考;二是提供一些國際經驗教訓,同時做一些數量的預測,提出政策建議,包括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如何提高生育率、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如何改善收入分配、擴大中等收入羣體,以及怎樣構建中國特色的福利社會。
中長期規劃以定性表述為主、藴含定量的方式確定人均GDP增長目標,也宣示了一個道理:在新發展階段,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是實現14億多人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的必要物質基礎。特別是在推進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無論是遵循一般規律還是由於特殊國情,都意味着會產生諸多發展中的問題和成長中的煩惱,歸根結底要靠發展本身來解決,而且這個發展必須遵循新發展理念,必須藉助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讀懂未來中國經濟》,蔡昉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無論是基於一般發展規律,還是從中國特有國情的角度,都會得出一個預判
本書將詳細闡述中國在新發展階段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強的國際環境。至少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就呈現出低通貨膨脹、低長期利率和低經濟增長的長期停滯狀態,也可以説是世界經濟的新常態。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後世界經濟復甦的情況下,長期停滯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同時,各國發展內顧傾向日益嚴重,供應鏈和技術脱鈎現象頻繁出現,這些問題都將進一步助長逆全球化趨勢。
中國的人口轉變和經濟發展也呈現出階段性變化的新特點,給經濟增長帶來諸多風險與挑戰。本書將揭示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的重要關係:第一,中國人口老齡化在其第一個轉折點(即勞動年齡人口到達峯值時)產生對經濟增長供給側的衝擊,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第二,預計中國將很快迎來人口老齡化的第二個轉折點(即總人口達到峯值),併產生對經濟增長需求側的衝擊,致使經濟增長遭受總需求制約。因此,這兩個轉折點也是兩個經濟衝擊引爆點。
無論是基於一般發展規律,還是從中國特有國情的角度,都會得出這樣的預判,即面對國際和國內發展環境的挑戰,中國在按照世界銀行人均收入標準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前後,存在遭遇中等收入陷阱或門檻效應的風險。對此,中國既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也不能採取迴避態度。現代化途中不會處處鳥語花香。面對荊棘坎坷,中國經濟增長的必由之路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最終達到新發展目標確立的增長速度要求。
本書將結合經濟理論、國際經驗與中國現實,探討如何從供給側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闡釋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拓展比較優勢,找到市場和政府作用的最佳結合點,最終實現從人口紅利到改革紅利的轉變。
與此相對稱地,本書同時探討如何從需求側挖掘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如何通過調整經濟社會政策提高居民收入,以及如何通過改革和再分配改善收入分配狀況,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羣體。
本書還將回答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同時對社會關切的議題予以回應。例如,如何防止資源配置的僵化和退化,保持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如何消除老齡化抑制居民消費的效應;如何既尊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聚集效應,又努力打破“胡煥庸線”的制約;如何利用改革的報酬遞增性質,推進關鍵領域改革;如何充實和創新政策工具箱;如何通過建立中國特色福利國家,營造創造性破壞環境;如何與人口老齡化共舞,贏得老年人口紅利。
未來的15年是我們在應對挑戰中獲得新發展機遇的15年
未來的15年是我們在應對挑戰中獲得新發展機遇的15年,我們要築牢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政策託底,這樣既確保創造性破壞機制發揮作用,也提高了生產率,使各個羣體的居民無後顧無憂,擴大了他們的消費需求,因此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可以確保經濟增長速度在合理區間。
15年裏我們既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能實現人均GDP在2025年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到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同時,實現居民收入與GDP的同步增長,從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領域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這樣我們可以使人口的發展更加均衡、可持續,人力資本不斷得到提升,更多的羣體成為中等收入羣體,這樣共同富裕就可以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作者為十三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