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親歷 | 阿富汗在戰火與苦難中尋找希望

去阿富汗採訪的機會非常難得,在完成2014年總統選舉的報道後,我希望做更深入一些的報道,瞭解當地民眾對時局和未來的心聲。經報社批准,我輾轉聯繫了阿富汗多位不同職業的採訪對象,來到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和他們面對面深入聊天,做了一期記者觀察的專版《在戰火與苦難中尋找希望》,於2014年5月16日見報。

從採訪中我深切體會到,在阿富汗,記者是個高危職業。當地記者賈韋德向我講述了從業經歷。在爆炸和恐怖襲擊發生後,記者的職責需要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面對慘不忍睹的景象,他還是要強忍悲痛,儘量鎮定地進行採寫。提及兩名美聯社記者遇襲的事情,賈韋德紅着眼圈告訴我,他認識死去的那名記者,前一陣子還一起聚過,不想竟然成了最後一面。“有好幾個認識的同行犧牲,身邊的不少朋友也因為戰火永遠失去了親人。每一次離開辦公室去現場採訪,就像前往戰場一樣。不過,這就是阿富汗的現實,我終究要面對。”

駐外親歷 | 阿富汗在戰火與苦難中尋找希望

2014年4月,作者在喀布爾街頭採訪當地民眾後合影留念。

駐外親歷 | 阿富汗在戰火與苦難中尋找希望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街頭的海報,讓人想起描寫阿富汗的小説《追風箏的人》。

在阿富汗採訪,我能強烈感受到當地人民內心對於和平穩定的期盼。年過半百的沙阿·瑞爾斯當時經營着一家書店,古樸的招牌和低調的門面並不起眼,但書店已在風雨和戰火中走過了40多年的歷程,是阿富汗最古老的書店之一,吸引了很多學生和外國人前來光顧,能讓人暫時忘卻了外面的刀光劍影。沙阿告訴我:“槍支奪取人性命,用槍支來作戰昂貴而艱難;書籍賦予人生命,用書籍來戰鬥方便又有內涵。我希望更多年輕人拿起書籍,用智慧和勇氣改變阿富汗的未來。”

駐外親歷 | 阿富汗在戰火與苦難中尋找希望

喀布爾一個院落內玩耍的當地兒童。

喀布爾大學的漢語老師約瑟夫對於未來同樣有自己的期待。這個眼睛明亮的小夥子,2009年進入喀布爾大學中文系學習,2010年9月獲得中國國家漢辦獎學金,在太原理工大學學習了4個學期的漢語。2013年3月起,他成為了一名漢語老師。約瑟夫説,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向阿富汗提供幫助和支持,選擇做漢語老師一方面是出於對漢語的興趣,另一方面是想為增強兩國之間的友誼做點事。

約瑟夫告訴我,在阿富汗,懂漢語的人很少,但漢語的熱度在提升。他授課的班上大約有60名學生,令人欣慰的是,學生們無論從前經歷過什麼樣的苦難,在課堂上都帶着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努力學習。大部分畢業生找到了工作,且多和漢語有關。“我相信,當阿富汗迎來和平的時候,學生找工作會容易些,他們會找到能施展才華的更大更好的舞台。”

駐外記者對於曾經長期跟蹤和報道過的國家,心中總會有一份親切感和難捨的牽掛。如今,面對阿富汗的局勢變化,再翻看當初去採訪的相關報道和專版,我心中感慨萬千。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臨別之時受訪者穆罕默德説的一席話:“希望你下次來的時候,不要再問我安全局勢如何,而是問我阿富汗的經濟有了怎樣的發展,閒暇時可以去哪兒旅遊。我會帶你四處逛逛,不再有任何擔心。作為阿富汗人,我熱愛自己的家園,也由衷希望那一天早日到來。”真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穆罕默德的話能夠早日成為現實。(作者:楊迅 以上圖片均為作者拍攝或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國際”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1 字。

轉載請註明: 駐外親歷 | 阿富汗在戰火與苦難中尋找希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