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悉心守護一渠清水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綜合

南水北調工程事關人民福祉,該如何讓一渠清水實現永續北上?近日,經濟日報記者深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探尋清水北上的奧秘。

頭頂是藍天白雲,腳下是金黃麥浪。在距離南水北調中線渠首240多公里處,有一條“天河”奔流而過,這是位於河南省魯山縣的南水北調中線關鍵性工程――沙河渡槽。由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流經魯山縣時地勢驟降,且遇大河阻攔,南水要想繼續北上,保障水質清澈乾淨,就要架設空中水槽輸送水流。

站在沙河渡槽水閘邊放眼望去,清澈的丹江水通過節制閘,從4個巨大的“U”形槽中奔湧北上。沙河渡槽工程位於河南平頂山市,工程總長11.983千米,可抗8級地震。“沙河渡槽的建成,填補了國內外水利行業大型渡槽設計及施工的技術空白,是工程奇蹟。”南水北調中線魯山管理處副處長吳海洲告訴記者。

對沙河渡槽來説,安全尤為重要。“我們從‘人防、物防、技防’入手,做好安全保衞工作。”吳海洲介紹,管理處設有警務室,成立了專門的安保隊伍,每天沿渠巡邏;渠道沿線設置封閉隔離網,頂部安裝滾輪刺絲,有效防止入侵;沿線佈設129個安防高清攝像頭,便於發現問題,保證設備設施安全。

一渠丹江清水到京津,以明渠為主自流方式輸水,全程1432公里。江河東入海,南水北送京。如何讓江河相見不相交?南水北調工程師們有答案:上天過渡槽,入地穿黃河。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731公里的中原大地上,不僅僅有沙河渡槽,更有渠首、穿黃工程等多個工程奇蹟。

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羣山環繞、碧波盪漾。“丹江口水庫水質長期穩定在II類以上,大部分達I類,可直接飲用。”河南省南陽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監測人員石亮一邊介紹一邊用取水器從5米處取了一瓶水分給記者,水質純淨,入口甘甜。“我們每個月都會對水質取樣檢測,保持直飲水的水質標準。”石亮説。

35歲的尚士傑是丹江口水庫的一名護水隊員,主要負責水面的日常清漂工作。記者見到他時,他正頂着大太陽乘着一艘清漂工作船清理水面的細小雜草和漂浮物。這樣的護水隊員,淅川縣有2000多名,他們常年守護着庫區水面和庫周沿岸。

南水北調成敗在治污。為確保水質達標,丹江口庫區強力推進治污和水質保護工作――淅川縣17個鄉鎮街道和150箇中心村建設了污水處理廠點;庫區清漂管護隊伍達數千人;建立多個水質監測站點;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支持企業轉型升級……6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量持續增長,水質也得以提升。

在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新鄭段,兩岸建起了超1.4萬畝的生態廊,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目前,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新鄭段向新鄭市供水總計超4.5億立方米,水質標準穩定在地表水II類及以上。”南水北調中線幹線新鄭管理處工程科負責人崔金良告訴記者。得益於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每年6000萬立方米的補水,新鄭市地下水位下降情況大為改觀。“地下水位已回升2米左右。”新鄭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李國照説。

保障清水北上,也離不開水利移民的大力支持。做好移民遷安工作,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錯落有致的小洋樓……記者走進平頂山市寶豐縣周莊鎮馬川新村。“這裏環境好、交通便利,搬過來10來年了,越過越踏實。”47歲的馬川新村村民劉玉芬説。作為全國水利移民第一大縣,淅川縣先後動遷36.8萬人。馬川新村就是2009年8月25日從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南岸整體搬遷到寶豐縣的。劉玉芬當時也是淅川縣移民大軍中的一員,她告訴記者,在家門口的珍稀菌廠打工已有4個年頭。“我主要是給菌菇裝袋、接種,每個月基本上能掙2000多元。”多年來,寶豐縣積極探索丹江口庫區移民遷安工作新思路,發展移民特色產業,助力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經濟日報記者 夏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