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點台灣腔:台灣腔為什麼是“醬紫”?

提起台灣腔,大陸人或多或少都覺得,説起來“嗲嗲”的。其實我們平常説的台灣腔,指的是台灣同胞説所謂“國語”時的腔調,也就是台灣版的普通話。而兩岸對普通話的定義基本相同,大陸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台灣也規定“京音即國音”。既然兩岸都説的是“京音”,為什麼不一樣呢?

這與台灣推廣普通話的人有關係。現如今的台灣腔,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閩南女學生”的口音腔調。1949年,國民黨敗退之後,開始在島內推廣普通話。而想要推廣一種標準語音,最重要的是向小孩推廣。可當時台灣的本省人和客家人,“國語”都不標準。哪怕是大陸來的外省人,也一言難盡。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眷村內長大的外省人明星,有很多都會講幾句家鄉話。這也就意味着,指望家長向小孩推廣“國語”,是緣木求魚。而靠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也不靠譜。因為當時台灣經濟落後,廣播電視對大多數家庭來説,絕對是奢侈品,小孩子們接觸不到。

唯一靠得住的,就是學校的老師了。因為小孩子每天接觸的都是老師,所以老師的“國語”發音和腔調,對於他們來説是最容易學習的。而這些老師,多半從當時的“台灣省台北女子師範學校”畢業,由於這所學校免學費,許多家境貧寒但成績出色的女學生被它吸引。這些20歲出頭、方言多為閩南語的女學生,成了島內推廣“國語”的主力,小學生們從她們這裏學習發音和腔調,逐漸定型。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聽到的台灣腔是“醬紫的”。

台灣腔的形成有特殊的歷史原因,但是兩岸之間的交流並不會因此受到阻礙。其實,哪怕語音不同,只要有一顆願意來往的心,兩岸自然一家親,何況兩岸同胞説的普通話,差別並不大。

策劃/牛寧

編輯/鄭雲天

主播/鄭雲天

後期/趙壹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87 字。

轉載請註明: 聊點台灣腔:台灣腔為什麼是“醬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