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27日,志願軍第三十九軍一一六師打響臨津江戰鬥之前,三四七團十連連長魏家餘,奉命來到第五十軍一四九師四四六團一營,向這支兄弟部隊彙報十連的渡江情況,以便協同作戰。
在魏家餘與一營教導員見面後,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當這位教導員問清楚魏家餘的姓名之後,好像有點覺得意外,緊接着就問道:“魏同志,請問一下你老家是在……”
“江蘇淮陰。”魏家餘不假思索地答道。
“哦?”教導員臉上的表情有點奇怪,緊接着又問道,“具體是哪個地方呢?”
“報告教導員,我是淮陰魏家莊人,您知道這個地方?”
“我……我知道……”
教導員似乎有話要説,但很快又換了個話題:“我們稍後再談這些,畢竟工作要緊,還先請你介紹一下你連渡江的具體情況吧!”
魏家餘連連點頭,接着就詳細解答了教導員所提的一系列問題。
工作談完了,教導員緊握着魏家餘的手説道:“接下來我們營還有很多工作必須馬上安排,不知道家餘同志明天下午三點左右有沒有時間,我們再談一些事呢?”
“如果沒有臨時任務,我一定準時趕到!”
雖然魏家餘不好意思問有什麼事要談,但次日下午,他果然再次趕來與教導員見面。
讓魏家餘更意外的是,這一次教導員完全不跟他談工作了,而是緊切地拉着自己的手,仔細詢問魏家餘老家的一些情況,包括家裏有幾口人、父母和兄弟分別叫什麼名字等等。
魏家餘一一作答,可教導員聽着聽着,竟流起眼淚來,整個很臉上淚光閃閃,這實在讓魏家餘驚愕不已。
突然,教導員站起身來,離開座位,走到魏家餘面前,緊握住他的雙手,用非常激動的語氣説道:“哥哇,我是家盛!我是你親弟弟啊!”
這句話實在來得太突然了,魏家餘頓時如遭電擊,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啊?你是小盛?!”魏家餘回過神來,緊盯着這個自稱是他弟弟的人,終於從他的臉上依稀找回當年關於弟弟的一些記憶,熱淚在一瞬間奪眶而出,“沒錯!你真的是小盛,我的好弟弟!這麼多年,你……你去哪裏了……”
這對親兄弟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大聲痛哭起來。通訊員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急急忙忙跑過來,看到眼前的景象,更加莫名其妙了。
“沒事,小楊,你下去吧,這是我哥。”魏家盛擦了擦眼淚,讓通訊員走了。
“13年了!我的弟弟,我們一別已經整整13年了!”魏家餘仍激動不已。
“是啊,我以為再也見不到你了,沒成想能在這裏跟你重新聚首!”
接下來,兄弟倆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訴説起別後各自的情況。
家餘、家盛兄弟倆分別出生於1925年和1926年,由於家境貧寒,父母終日在田間勞作,仍維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
魏家餘懂事早,長兄如父,小小年紀就肩負起了照顧弟弟的重任。
可到了1937年,淮陰一帶戰火連天,又遇到多年不遇的水災和嚴重的匪患,他們一家人在外出逃難時不幸失散了。
巧合的是,兄弟倆失散後都因為種種機緣參加了紅軍。雖然當時他們分別只有12和11歲,個頭還沒有一支步槍高,卻都成了“紅小鬼”。這可以説是不幸之大幸了。
只不過,兄弟倆不在同一支紅軍部隊,而且各自成長的經歷也大不相同。
哥哥魏家餘從普通戰士逐漸成長為一名連長,而是弟弟魏家盛曾在延安抗日大學學習過,已經是一名營級幹部。
職位雖有別,兄弟倆的感情卻無比深厚。他們在臨津江戰鬥即將打響前的這個下午,暢敍別後之情,感嘆世事難料。
軍營中條件有限,魏家盛拿出僅有的兩聽美國食品罐頭,算是對兄弟倆闊別13年後重逢的慶祝。
不過,二人各有軍務在身,無法盡興暢談,只能在相聚兩小時後匆匆灑淚而別。
由於他們分屬不同的部隊,因此在這次短暫一聚後,雙方沒能在朝鮮再次見面。
讓人欣慰的是,兄弟倆出生入死,英勇作戰,不但都在朝鮮戰場上倖存了下來,而且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第五次戰役的一次戰鬥中,哥哥魏家餘身受重傷,被部隊送回國內治療,後來帶着滿身傷痕和累累戰功轉業到遼寧北鎮,在地方上工作。
弟弟魏家盛則始終沒有離開部隊,一直晉升到正師職。
1987年,已離職休養三年的魏家盛,為了見哥哥一面,特意前往遼寧北鎮。這也是他們在朝鮮戰場上重逢之後的第二次相聚,兩人已分別是62歲和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