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楓橋“新能源”掀開“漳灣能警”共治新篇
福建省寧德市漳灣派出所幹警堅持實事惠民,當好“五能服務員”,全力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他們始終將“民生無小事”這句話作為各項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在保障服務舉措上想點子、在解決羣眾困難中出新招、在錘鍊業務技能上下功夫,爭當能破小案、能辦小事、能解小憂、能幫小忙、能助小困的五項全能民警,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莊嚴承諾。
小案不小辦 快偵獲點贊
“真沒想到,我只是睡了一覺,被盜的手機就找回來了......”日前,何女士接到民警的電話,還以為是在做夢。 聞警即動、有案必追。漳灣派出所劍指羣眾反映強烈的多發性侵財案件,以“多破小案、快破現案、保大民生”為目標,積極貫徹“小案快偵”機制。通過警情處置快、情報流轉快、人員研判快、實地抓捕快、追贓訴訟快的工作方法,發揮合成作戰、協同作戰、科技作戰的強大效應,今年以來破獲了盜搶騙案件34起,抓獲違法犯罪分子24人,追回財產損失80餘萬元,以破案打擊“加速度”提升了人民羣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小事不怠慢 時常掛心上
民警眼裏的小事,可能就是羣眾心頭的大事。漳灣派出所為更好融入羣眾,通過“一村一警”活動,實現民警進班子、輔警任村官的工作局面。在下沉村社區工作中充分發揮警務人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一方面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積極聯繫駐村幹部開展鰲江村孤寡老人幫扶、寧德九中禁毒教育等工作117次。另一方面結合“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對涉企、涉校、涉工矛盾糾紛走訪排查300餘次,協同相關部門調處化解新能源非正常死亡糾紛、建築工地糾紛等74次。在此基礎上要求每位警輔人員對負責區域內基本治安要素做到“一口清”。結合“一標三實”基礎信息採集,實時掌握轄區出租屋、重點單位、行業場所動態,期以達到基礎牢、出事少、治安好、黨和人民滿意的工作目標。
小憂不小看 不負民期盼
“情繫百姓、為民解憂!”是漳灣派出所全體民輔警對自己提出的工作要求,同時也是人民羣眾對公安民輔警的熱切期盼。在疫情管控期間,漳灣派出所出台十條“三訪”便民利企舉措。通過實地踏訪幫助企業疏通生產渠道,核查疫情相關信息,指導健康跟蹤管理;通過虛擬交訪,實現預約服務、一站式上門服務、容缺便捷服務;通過警務回訪,堅持教育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召開微信通報會,建立網上“意見箱”。此外,積極聯合工商部門查處漳灣村煤氣罐非法銷售點、配合安監到下塘村督導爆破工程、嚴厲打擊非法燃放煙花爆竹違法行為等民眾熱切關注的隱患問題,讓轄區百姓生活安心、舒心、放心。
小忙不敷衍 警民心相伴
人民主體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價值,面對人民羣眾的求助意願,漳灣派出所主動參與到村社區幫扶、幫教行動中,努力建立“警愛民、民擁警、警助民、民滿意”的新型警民關係。通過與寧德救助站、政府民政辦、轄區醫院等開展共聯業務,開拓幫扶渠道,形成“民警垂範引導、社會共同參與”的幫扶模式。4月27日為鰲江村孤寡老人送去生活必須品。5月1日妥善處置一高速上精神病發作警情,及時送醫避免了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7月21日通過救助站將年近70的陳金妹老人安全送回霞浦。2020年至今,漳灣派出所已幫助羣眾找回4名走失兒童,救助5名走失老人,救助幫扶困難羣眾惠及117人,獲得了轄區羣眾的一致好評。
小困不説不 服務有擔當
日前,通過走訪得知雷東村林姓一家人需要辦理農村醫保,因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到派出所辦理身份證。漳灣派出所民警放棄中午休息時間,攜帶照相機、離線指紋採集設備在大雨磅礴中來到雷東村家裏為其辦理二代證。
通過公開警務預約服務,漳灣派出所在不影響正常業務的前提下,對有特殊困難或者老弱病殘等行動不便羣眾提供上門服務;對企業工人、復退軍人、在校師生等羣體開通“綠色服務”快速通道、特事急辦;對轄區偏遠漁村,掌握潮汐規律設定“每月服務日”,減少羣眾出行困難。疫情以來共提供上門辦理業務11次,製作身份類證件114張,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步、羣眾少跑腿,打通户籍辦理業務的“最後一公里”。
堅持多方聯動,當好“三級調解員”,實現基層部門高效化解。
由於地域文化差異、思想觀念不同、生活步調不一致,工友、鄰里、家庭都是矛盾糾紛的產生點。如何做到今年323起矛盾糾紛的圓滿化解,靠的便是以下方法:
強勢啓動“源頭化解”。民警與治保隊伍經常性在園區內、村道間進行巡邏,對發現的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在發源地。當下無法化解的充分利用警務室、村社區辦公室搭建對話平台,防止矛盾激化。仍無法達成協議的由派出所介入,藉助多方資源整合優勢開展調解工作。
優勢利用“多元調解”。成立了由司法所、人力資源、員工工會、安保部門、駐企警務室、轄區民警為成員的集約化調解隊伍。以國家法律和社會公約為依據,結合眾多外來人口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方言、舉例等方法,對矛盾糾紛涉及的各項內容進行化解。確有不當之處,反饋修改企業制度和轉變工作方式,從根源上杜絕類似事件的產生。
助勢營造“正本清源”。廣泛吸納治保組織和民間團體,整源分流黨員、老幹部、義警、治安熱切分子化身“身邊的評論員”參與糾紛調解,體驗矛盾化解中的公平正義。同時可延伸觸角至每個身份羣體、年齡層面中,形成人人蔘與,聯防聯治的友好氛圍,營造和諧平安的文明環境。(李桂光文、林煒攝)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