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香港青年求學篇①:我們生於最好的時代
迎來回歸祖國25週年的香港,街燈繽紛,海風輕柔。1997年還身在襁褓的香港孩子,如今已逐漸成為建設香港的中堅力量。25年來,隨着一系列兩地交流開展,許多香港青年“北上”求學,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都融入了國家發展大局中。
香港青年黃樂妍(左二)與家人
“香港人怎麼能不瞭解祖國?”
25年來,許多香港青年懷揣夢想赴內地求學,揮灑青春熱情,和內地學子結下深厚友誼,黃樂妍就是其中一位。
在黃樂妍兒時記憶中,父母經常講祖國的故事,比如有優秀的航天員、“神舟五號”成功發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等。然而,上中學時,“通識教育”課程中有一個單元叫“現代中國”,個別老師講課時刻意放大兩地差異,某些反對派媒體也會集中渲染內地負面新聞。父母講述的故事和個別教師傳遞的信息相沖突,讓黃樂妍萌生了要去內地看看的想法。於是,2014年,黃樂妍通過“中學校長推薦計劃”踏上“北上”求學之旅,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深造。
“我在這裏體會到家的感覺,很有歸屬感”,這是黃樂妍對內地學習生活的評價。黃樂妍説,在香港上大學,通常是自己選課排時間表,很難遇到能經常一同上課的同學,而在內地上學,許多課程都是全班同學一起上,更容易建立友情。兩地同學過年過節時聚在一起吃月餅、吃粽子、吃烤串,在打排球等社團活動中加強紐帶。“你會收穫很多像家人一樣的朋友,這種情感上的支持是在香港高校很難獲得的。”
在內地求學的經歷,讓黃樂妍對國情有了更深認識,她會將親身經歷與香港的朋友分享。黃樂妍説,也有朋友對內地不太瞭解,因此每當她放假回港時,都會建議朋友去內地看看。旅遊歸來的朋友往往讚不絕口“在內地帶着手機就可以出門了,刷二維碼也很方便。”這時候,黃樂妍會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略盡綿力促進了信息互通,她希望未來更多年輕人成為兩地交流的橋樑。“我們香港人怎麼可以不瞭解自己的祖國呢?”
“中國做了外國做不到的事”
求學期間,黃樂妍對內地的發展印象深刻。作為社會學系學生,黃樂妍曾赴十幾個城市調研。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她第一次見到沙漠,騎上駱駝。“在少數民族村落,我可以感受到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少數民族的文化及生活習慣都受到了尊重”;而作為志願者在西安幫助心智障礙人士時,黃樂妍有了新思考,她認為,香港的義工(志願者)文化和非營利性組織發展相對成熟,來自香港的志願者們可以和內地誌願者們互通資源和經驗,共同進步,“我們都是一家人,要互相照顧”。
黃樂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騎駱駝
2016年的一趟西藏之旅讓黃樂妍記憶猶新。她回憶,在當地尋找不同訪談對象時,百姓説出了心裏話,“感謝政府幫助我們脱貧”。在她看來,中國在精準扶貧工作上的執行力很強,做到了其它國家做不到的事。中國地方政府會給貧困户做培訓,讓他們掌握謀生技能,住得比較偏遠的貧困户也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過上好日子。
黃樂妍記得,一名西藏自治區扶貧辦的選調生曾告訴她,“扶貧沒有旁觀者,你我都是踐行人。”這句話讓她產生了“我也想為國家做點什麼”的想法,她決心未來要儘自己所能貢獻於國家所需,選擇能助力香港和內地民眾生活得更好的職業。
“我們是建設大灣區一份子”
2017年黃樂妍本科畢業之際,適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啓動。黃樂妍表示,許多香港青年將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聯繫起來,畢業後選擇留在內地繼續深造,抑或進入會計師事務所、知名互聯網公司,還有一些香港青年選擇從事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息息相關的職業。黃樂妍畢業後也選擇到在港中資企業華潤集團就職。事實證明,香港青年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已成為趨勢與潮流。
黃樂妍介紹,她所在企業推出了“大灣區創業培訓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到內地創業的平台。現在已有兩支創業團隊分別獲得100萬元創業基金,在大灣區開設咖啡店。未來還將籌備更多不同類型的創業、實習計劃。
“大趨勢就是越來越多港青想到大灣區落地生根,創造自己的新天地。香港市民對大灣區很期待,我們都知道自己是建設大灣區的一份子。”黃樂妍稱,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各具特質與魅力,不同領域人才均可尋找到機遇,整個就業生態變得更完善、更全面。
適逢香港迴歸祖國25週年,黃樂妍想對香港的學弟學妹説,生於最好的時代,必須珍惜發展機會。在“十四五”規劃中,香港迎來了國際科創中心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新定位,香港青年有能力也有義務為新藍圖貢獻智慧,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正處於由治及興關鍵時期的香港出一份力。(海外網 楊佳)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