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快評:優化工傷認定“48小時之限”規定,是精細化立法的應有之義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梁金輝提建議,給予工傷者充分權益保障,完善工傷認定“48小時之限”規定,引發輿論關注。(3月10日《法治日報》)

據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是《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視同工傷的情形之一。該規定自2003年《工傷保險條例》制定並實施以來,一直存在爭議。

梁金輝認為,工傷認定“48小時”條款規定不盡公平合理,過於倚重時間限制,而且條文規定明確,囿於形式標準,造成很多工傷亡者不能享受工傷待遇,從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應該儘快完善《工傷保險條例》,科學認定、優化細化“48小時之限”,切實加強對工傷、工亡者的法律保障。

兩會快評:優化工傷認定“48小時之限”規定,是精細化立法的應有之義

梁金輝 資料圖

工傷認定“48小時”條款,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一方面,該條款將工傷保險的保障範圍由工作原因造成的“事故傷害”範圍擴大到了“因病”範圍,實際上擴大了工傷保險的職能範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立法原則,具有人道主義意味。

另一方面,48小時的明確限制,又為這一條款帶來了“嚴苛”之名。在很多情況下,因工傷而亡者,或因搶救、或因其他客觀因素,超出48小時的“界限”,而無法被認定為工傷,無法享受到工傷保險的福利,引發了不少社會糾紛。因此,梁永輝認為,該條款沒有考慮具體搶救過程等實際情況,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工傷保險的作用,不能給予工傷者充分的權益保障。

如何精準地把握該條款,直接關係到用人單位和員工的切身利益。從用人單位角度出發,員工若因自身疾病而在48小時之內身亡,某種程度上會增加用人單位的負擔,也因此,有專家學者認為該條款在實踐中過於寬泛,加重了企業的負擔,要求刪除該條款;而從員工角度出發,該條款的判定對其家屬能否獲得工傷保險的賠付也關係密切。

其實,針對該具有爭議性的條款,此前也有人大代表曾經提出過修改意見,人社部曾多次對此作了專項答覆,表示將在修訂《工傷保險條例》時,統籌各方意見,認真考慮代表的建議,更好地實現用人單位利益與職工利益雙維護的目標。

兩會快評:優化工傷認定“48小時之限”規定,是精細化立法的應有之義

在實際案例中,對於視同工亡涉及的工傷認定,有着較高的調查取證要求,而且對於該條例的理解與適用,各地的判定也存在不小的分歧。因此,如果無法精準地掌握、判定,在執行上很容易出現偏差。所以,在對此類情形工傷認定的把握上,既要考慮工傷保險的制度特點,還要盡力兼顧好企業、員工與社會保險基金之間的利益平衡,既不能過嚴限定、也不能無限擴大保護範圍。

現下,針對梁金輝等代表的建議,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優化細化《工傷保險條例》中相應條款,充分權衡其中的利弊,制訂更加公正合理,以及解釋性強而有效的條款,這既是對涉事企業和員工的利益維護,也是精細化立法的應有之義。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1 字。

轉載請註明: 兩會快評:優化工傷認定“48小時之限”規定,是精細化立法的應有之義 - 楠木軒